如何引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写作方法
2009-05-31蒙娟
蒙 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近几年来,中考作文中的话题作文是主角戏。这类话题作文降低了作文的难度,放宽了体裁和题材,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但从这几年中考作文来看,真正的好作文并不多。因此,笔者认为除了学生的写作技巧、语言积累匮乏和平时的课外阅读量少之外,最主要是学生缺乏真情实感。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写好真实动人的话题作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感悟亲情,关注平常生活中的美好情感
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很多小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道理。这些道理在我们学过的感悟亲情的名篇中数不胜数。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台阶》中的父亲,磨破草鞋、洗脚、踏黄泥……这些细节描写了父亲生活和劳动的艰辛:他为了造新屋和为了让台阶高一些,干了一辈子,付出了青春、岁月和健康。又如莫怀戚在《散步》一文中描写:我们一家人去散步,在走小路过程中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写出了“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感觉到了责任的重大。这些描写强烈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这些文章都源于作者真实的情感体验,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把这些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写进文章中。这样的小事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实在太多了,但为什么学生没有写出真情?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体味这些小事所蕴含的情感。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有时是一个眼神,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父母的叮嘱,老师温馨的话语,同学无私的帮助,都需要学生用心去体会,让学生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来,让学生怀着感恩的心体味这一份牵挂、关爱和友谊,这样,学生写作文时就会从平常积累的生活素材中寻找符合话题要求的内容,写出有真实情意的文章。
二、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关注自然,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我们知道观察事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既可以对一事一物做描述,也可以对整个自然现象作出评价。但我们要教会他们抬起头仰望繁星满天的星空,俯瞰广袤的大地。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星一月、天气变化……从而使学生培养成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去体味其中的情感、哲理,并及时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或积累在心中。这样,教师就把学生引入新的学习情境,让他们不但以“校园为课堂”,还要以“社会和大自然为课堂”。通过观察,让学生置身其中,见到了景物,听到了声音、嗅到了气息,全身心投入情感体验中。把这些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化作生动而富有活力的语言,就能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读懂了写情景交融的“妙句”: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毛泽东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苏轼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些都是作者从自然现象中,体验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感。把情和景融在一起,写出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诗词名句。
三、引领学生掌握阅读名篇的方法,体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我们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学习的名著(节选部分)只有六部,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也就是要掌握作品中三大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和它的艺术性(艺术手法以及语言特色)。因此,在阅读一篇名著之前,要对作者的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应有所了解。明白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然后再细细品味句子和段落、全篇所蕴含的情感。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作品里最精彩的语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从中我们读懂了“保尔的精神”——顽强、执著、奉献、勇敢、奋进的人格操守。经过体味精彩的语言,学生不仅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字里行间去,也积累一些名言警句,提高了文学素养,还可以让这种情感体验与学生作文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作文变得丰富多彩。
总之,要写好话题作文,离不开情感体验和科学写作方法的训练,教师平时应该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让狭小的课堂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关注名篇,陶冶情操,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写出清新自然、真情实感的好作文了。
作者单位: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中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