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也是教育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2009-05-31叶良中
叶良中
著名的神经解剖学家苏国辉教授曾经在一次报告中深有感触的说到:“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学会‘自讨苦吃,在不同的遭遇中可以学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教育餐桌上不能光有表扬、赞美,“惩罚”也是教育餐桌上的一道佳肴。在教育教学中要让孩子学会“自讨苦吃”。要让孩子会“自讨苦吃”。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感受因此产生的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理惩罚,这就是自然惩罚法。就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我们觉得要善于运用“自然后果惩罚法”。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长大了,这就叫成长,这就叫教育。自然后果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去体验,自己在体验中进步。如何运用自然惩罚法,让错误成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我提出下列教育建议:
一、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自然惩罚法”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从而知道要对自己的后果负责任。在这种方法运用的过程中,父母要尽量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会在实践中尝到自己选择的后果。如果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叨、埋怨,孩子们就会转移注意力,他们觉得保护自己不受谴责和维护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时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越要惩罚,越要尊重。每一个犯了错误的人,本身都会有一种深深的自责和懊恼,他的自我评价常常会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只有坦诚地帮他分析错误的本质原因,尊重他的感受,才能真正帮助他。任何的挖苦和轻视,都会给一颗处于敏感状态的心灵雪上加霜,使他更加自责,甚至自弃,或者莫名其妙地因为自卑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苏联的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打死一只鸟的学生带到鸟巢旁,说“他们失去了妈妈,现在谁也无法救活他们了……”这情景使学生非常懊悔。二十年后,那个学生对他说“如果当年你严厉的惩罚我,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就不会自己惩罚自己了。”
二、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训孩子
可以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懂得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当孩子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的时候,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训他,因为过失所造成的后果将会给孩子适当的教训。我班的夏自豪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学生,但是他没有记作业的习惯。有一次,他没记当天的整理词语的作业,我当时什么也没说。上课了,我就请了他和另一个实力与他相当的学生上黑板默写词语。结果另一个得了满分,而他只有四十分。鲜明的分数对照下,通过自己惨败,他终于意识到每天记作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常常警告他,严厉地批评他,他肯定会不屑一顾。与其常“伤其一指”,不如“断其一指”。真正用他自己导致的严重后果,才会真正产生重视的认知。
三、要态度坚决,同时又要充满爱心
有的父母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只记得要惩罚孩子,因此常常放弃了父母应该具备的爱心。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去做时,父母不是让自然后果去惩罚孩子,而是过于严厉,对孩子大声斥骂。这样的教育,不再是自然惩罚法,而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
自然惩罚法并不是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适用。一般来说,只要当过失后果不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时候,父母才可以让孩子尝尝这种后果带来的惩罚,如孩子挑食,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挨饿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受冻的滋味;孩子固执,父母可以不管他,让孩子感受到固执带来的麻烦。如果过失造成的后果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不要用,因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么都重要。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随着我生活体验的增加而深入,现在回头看看,不管是教育学生还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我的观念和心态都在不断改变着,成长着,成长是无止境的,但这一切改变都是建立在我最初的人本基础上。所以,我认为,教育理念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可分割的。
一切的教育手段不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而在于挖掘他们沉睡的心灵。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张渚桃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