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09-05-31邓英辉
邓英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高中教材(人教版)有关小说的阅读主要安排在第二册、第四册。如何通过阅读文本引领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寻找审美途径,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小说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最易引起人们阅读兴趣的一种样式。但是,喜欢读并不等于会鉴赏。钱钟书先生有一段关于鉴赏小说的话:“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了架上的花。”
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学会欣赏小说,要善于欣赏到故事背后的诗,即善于发现故事背后的美。
《祝福》中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的故事里蕴涵着怎样的诗呢?《荷花淀》被人称为“诗体小说”,诗味又是通过什么体现的呢?《边城》里那青青的翠竹,秀美的山寨,明净的溪水,在薄雾的笼罩下,又像一首怎样的诗呢?《装在套子里的人》不就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吗?
要学会欣赏,首先应掌握探寻小说美的方法。
小说是作家通过典型形象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情感的。因此,读者阅读鉴赏小说的过程,就是通过感情形象来认识和把握典型人物的特征,进而认识那个人物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和作家塑造典型形象时主要运用的思维活动一样,都是形象思维,也称“艺术思维”。把握形象思维的特点就能找到小说审美的钥匙。
形象思维的特点之一:具体性和细节性
形象思维把体现共同本质的个别、特殊的现象集中起来,造成艺术形象。尽管它也使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但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从具体形象出发,并且始终伴随着感性形象。形象思维是通过有血有肉的有细节特征的事件和人物来反映生活。
按照形象思维的这一特点,阅读时应研读作品,体验形象。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研读塑造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文字。比如,最后出现在“我”面前的祥林嫂为什么已“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翠翠为什么有那么多奇怪的“胡思乱想”?别理科夫的厨房真的有“叹息声”吗?这需要咬文嚼字,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那些准确、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要认真揣摩,对重要描写段落的阅读欣赏要落实到一个字一个词上。“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的祥林嫂已经又嫁过了贺老六,为什么不叫她“贺嫂”“六嫂”呢?
形象思维的特点之二:情感性
形象思维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在形象思维过程中,都有过感情激荡、不能自已的经验。例如,“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用饱蘸着血和泪的笔,一字字创作出来的。巴金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曾经是我的心灵激动过的一切。”我们读到的每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甚至是血泪而就。
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深入作品,感悟形象。一要学会揣摩作品的情感脉络。比如,《祝福》,祥林嫂“初到鲁镇”从“口角边渐渐有笑影”到“忽而失了色”;被迫改嫁时,从“嚎”“骂”“撞香案”到“交了好运了”,情感富于变化,扣人心弦。二要学会揣摩作品人物或作者特定的心理和情感。如《祝福》中“我”的心理情感,作者对人物的态度等。三要重视表情朗读。艺术家们的朗读,优秀配音演员的对白独白都会令我们赞叹不已,表情朗读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作品基调的最好手段。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美读”,我们也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形象思维的第三个特点:创造性
在形象思维中想象(含联想和幻想)具有突出的意义。作家、艺术家借助想象可以补充生活经验和感受的不足,从而进行艺术的虚构,使塑造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任何作家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局限,他不可能仅仅写自己的亲身经验或亲身感受的事物。因此,我们阅读时还应走出作品,再造形象。有三种方法,一是按照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想象。比如,《祝福》中“我”与四叔见面时,四叔“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这里运用了顶针的手法,写出了两人的话不投机。那么,我们在这里可以想象一下两人的神态及其心理。再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月下编席的水生嫂的肖像,想象一下别里科夫滚下楼梯后的心理。二是通过合理想象补充和丰富形象。假如翠翠终于等回了傩送二老,又会怎么样?三是善于进行联想式的想象。比如,由祥林嫂的“撞香案”,想到刘兰芝的“赴清池”,两人都是抗婚,实质有什么不同?再如由别里科夫想到当今社会的某些现象,想到各种各样的有形无形的套子,想到套子的利与弊等等。
“鉴赏”“审美”“素养”等词语在阅读过程及终端期待中都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如何变抽象为形象,变理论为可操作的实践,需要教师从中搭建桥梁,引领途径。以形象思维理论为突破口,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找寻解读小说的钥匙,从而使小说的审美活动变为可观可听可思可感的生动的教学活动。这样,学习小说的过程,就不只是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的活动了,而是老师把学生领到花架下面,让他们自己去寻找不同花的不同美,自己获取花美带来的愉悦体验,进而升华为美的素养、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5版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刘田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