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儿童读经运动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2009-05-31钟芳芳

新课程·上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读经语文教育启示

钟芳芳

摘 要:经书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的读经教育中蕴涵着重要的教育方法。儿童读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夸大其作用。我们应理性地看待当前儿童读经现象,将读经的实践与语文基础教育的现状有机整合起来,在科学的研究中获得当前读经运动对语文基础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读经 语文教育 启示

读经运动到底会给孩子们带来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尚不可知,我们既没有看到孩子们变得儒雅起来,也没有看到他们变得呆滞迂腐故步自封。但是有一点,我们都实实在在看到了——当下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在退化!他们的书面语已经和口语差别不大,不能对母语进行高度艺术化的应用——这却是事实!当然,我们不能说,新生代的语言能力的退化就是不读经书的结果,但至少读经在语言运用能力上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仅基于这么简单的事实,我们可以断言:读读经书又何妨?将读经的实践与语文教育的现状有机整合起来,在科学研究中获得当前读经运动对语文基础教育的启示。

一、读经要读“扬弃经”、“现代经”

经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含义。经是常理,常道,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永恒不变的真理,适应于人类历史的所有阶段与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这样的“经”非但孩子,就是成人也该读。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去传道,甚至让孩子自己感悟,这样的“经”多多益善,何乐而不为呢?“经”是特定历史文化中的产物,“经”本身就是特定的历史文化形态,“经”是在特定历史文化中体现着“常理”的经书经文。如儒学有四书五经,道家有《道德经》,佛家有《佛经》,基督教有《圣经》,像这种在一定历史文化下的“真经”就该用我们深邃的眼光批判地选择与继承,像那些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和压制思想、束缚个性的言论就不该再污浊孩子的耳根了。我们读经也要讲究与时俱进,我们应该在读经的内容编排上下些功夫,甚至可以旧瓶装新酒,以古人优美的格调、音律为依托,以现代社会的事物为载体,创作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经”。读经既然要读,就要读其“精华”,读其“经典上乘”,同时还不能完全与现代社会脱节,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二、在“儿童本位”基础上,传承“诵读”的传统教育方法,注重儿童的心灵感悟

现代的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位的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我们的孩子不管读不读经,读什么经,他们都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力在学习中享受求知的幸福感。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教学技能。“诵读”是一种传统可行的教学方法,确实对于记忆的“黄金阶段”的孩子有着终身受益的影响,不能因为“诵读”是传统的,我们就彻底推翻,我们应该有区别有选择地借鉴。我不大赞成“诵读”就是死记硬背的说法。我更推崇在优美的语言旋律中感悟心灵。“诵读”用于当今的语文课堂也不仅局限于大家齐读,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形式。儿童读经重在“童蒙养正”,用代表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的经典之说滋养孩子纯净的心灵,渐次熏染成性,成为其真实的生命。

三、在经典教育中构造未来生命与健康人格。

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是《易经》上的一句话,意思就是蒙童时期,你要让他纯正的品质出现,你就会形成一个造就圣人君子的气氛。蒙童时期应该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因为他比较单纯,这个时候你把乱七八糟的东西给他,他也能接受,很快他就成为一个不是圣人君子而是小人了。我们让少年儿童天天跟圣贤接近,让他慢慢理解圣贤,慢慢地跟圣贤对话,那就很不一样了,他们慢慢会树立“天下为公”的理念,树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格,树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原则,树立“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树立“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树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树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还有“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特质,用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为其未来修身立世打下基础,实在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大业!

西方有这样一个教育理念,叫“与柏拉图同在,与亚里士多德同在,与真理同在”,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建立这样一个理念,“与孔子同在,与老子同在,与真理同在”。忘却了历史意味着背叛自己,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历史的,鉴古察今,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文化发展原理。儿童读经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了两千年,有其独特价值。当我们面临现实教育难以解决的困境,自然会到传统教育中去寻找答案,儿童读经就成为摆脱当前教育困境的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晓明.读经:启蒙还是蒙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徐强.中国语文教育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刘金花.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读经语文教育启示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