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自己的舞台上绽放
2009-05-31徐德千周丽芳
徐德千 周丽芳
我曾带过一个学生,在班上显得特立独行。别的老师眼里他个性张扬,散漫又敏感,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分数怀着蔑视的态度;同学关系紧张,以自我为中心,难以接受批评;有时候思想单纯得有些幼稚。但我总感觉这些是他的表面,只是不想把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显现出来,故意把自己藏在壳里。因而我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由于有任务外出了一段时间,但我一直没放下这位学生。回来后不无遗憾地听说他已在老师“善意的劝说”下退学了。静心思索,悲凉袭满全身。
现实的情况是,教育使我们老师变得机械化,变成像流水作业工厂里的一个流程的工人。我们的任务是将我们这一环节的“产品”交付出去,合格与否不是我们的事情,自有“检验员”去检验,而整个教育都这样的时候,生产“不合格产品”的责任也不会由某一个老师来承担,因而看似责任重大的教师却没什么真正的责任。所要做的只是去应付各种检查,应对评职称评名师的各种条件。因而我们就变得不会思考教育,更不会去反思教育。一种流行的说法:老师是吃良心饭。而谁也说不清楚“良心饭”的标准是什么,因为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个 “良心饭”的标准。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但我们目前最多是给学生带来一些知识,启迪一些智慧,很少教给学生怎样不断增强生命的强度。
反思一下教育,我们会发现目前教育的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遗忘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遗忘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特情感体验的人。教师由“灵魂的工程师”悄然变为了“促生产,抓效益”的生产工人。而目前的评价却很轻易地就能对教育作出评价,并且还很具体很细化,不过这种评价和学生在学校中的心理体验、人生感受到底有怎样的联系,教育上下都已无暇关注。
审视、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教育可能已经演化为工具的教育,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意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负责。过分地强调智育,强调“快餐文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班级成为竞争的“战场”。当然现行具体的教育也不乏对学生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也有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但这些内容相互分割、无系统甚至倒挂,教育的内容空洞且教育途径单一,缺乏整合,难奏实效。青少年们却很难找到明确的生存意义——他们的生活中似乎只有学习、考试,而生命对他们不过是个遥远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分析说:以升学率为评价教育、学校与教师工作的惟一刚性标准与尺度,是人人都明白、却又似乎无以疗治的中国中小学教育的痼疾,已经并且正在继续给我们的教育造成致命的伤害:教育成了生存竞争的绞肉机,失败者的生命发展完全被忽视与牺牲,而胜利者的生命在残酷的角逐中被严重扭曲,这两个方面都造成了对青少年生命的摧残,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而像上海师大中文系商敬友教授的梦想“我梦想所有的老师都爱他的学生,他的每一个学生;我梦想所有的学生都爱他的老师,不是害怕,不是崇拜,不是感恩,也不是迎合奉承,而是爱,单纯的爱。”这可能真的只是一个梦想。
教育理应关注人的生命,理应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但一直以来我们可能都忽略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或未把它摆到应该有的位置。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最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而我们一直做的事可能都是本末倒置。学生的生命质量怎么样,我们考虑得太少。我们最关注的仅是今天的知识点学生掌握了几个,考试能否得高分,高考考上几个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被政治化了,变为功利主义教育。
因而,教育要回到也必须回到关注生命本身的方向上来。教育必须把“关怀生命”作为一个基本的核心。正像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的那样,良好的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升学率,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有一系列的变革,要求我们的社会,政府,学校,老师,家长等都要从源头,从思想观念上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去努力创造我们共同的未来。
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毋庸置疑。有人这样说时下的老师:时间是满的,成就是空的;工作是忙的,思想是空的。有些绝对,但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可能在一时之间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教师切不可仅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受害者,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观众,而要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教育者,帮助学生懂得学习是在为生命成长奠基。教师要有方向意识,这个方向就是让学生有生命的高质量。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运用一定的机智与教育艺术最大可能地给学生一些生命方面的教育。马克思·范梅兰说:人的很多禀赋都是被他人发现的,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而一旦被别人发现了就变成了这个人的特性,就成了这个人的优势所在。人如果把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他就是一个拥有巨大的、别人不可替代的能力的人。教育的真正意义也许就是通过他人的引导、帮助、提醒,使我们获得自我了解和生命的觉醒,整个生活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我们因而可能变得更为自由而完整。而教师恰恰就是应该发现学生特长的那一类人。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一个老师批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另一个老师祝愿道: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对于这样的教育爱心我们是完全可以也应该做到的。
经济学与社会学中有一个“火车头”理论,一个人跑得很慢,但他搭上了一部快车;另一个人跑得很快,但他搭上了一部慢车,结果谁先到终点不言自明。我们的学生搭上教师这部车,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车,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很多教师抱怨自己的学生如何的差,与之对应的别的班级如何优秀。首先,我们的教育动机就有问题,何谓好生,差生?我们要有一个乐观的学生观。契诃夫说:“由于气候、智力、精力、趣味、年龄、视力等方面的差异,人的平等是永远不可能的。所以不平等应该认作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不平等变得不易察觉,就像我们把鱼或熊之间的差异抹平了。在这方面,文化和教育起很大的作用。”乐观的学生观是一个教师起码的前提。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宽广和深邃,带着悲观学生观的教师首先自己就是狭隘的,怎么能扩充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得知教师有这样那样想法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有幸福感。可能在这种教师的课堂里连起码的舒适都感受不到。林语堂说,人只有躺在床铺上,衣服脱了,鞋子脱了,袜子脱了,手脚摆放舒适,身体也舒适了,心灵才有自由。那学生就更感受不到心灵的自由了,又怎么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成长?
教师要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落实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与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肖川《教育就是服务》)
教师要真正找到那种伟大感、神圣感,就要使自己的工作动机与工作过程变得伟大而神圣。在教育教学中首先想到的是我们面对的是有独特情感体验的人,我们的任务要使他们是生命变得更有活力,让他们的生命激情得到最热烈的绽放。那么,教师才会在这个过程中升华自己。
作者单位:江阴市山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