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主体意识
2009-05-31戚颖
戚 颖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学生的主体构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所谓主体意识,即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作用、责任和行为调节的能动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一堂好的数学课,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主体设计教学活动,把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以学生为中心,导入新课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本文所述“以学生为中心”,指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数学来自生产和生活中,但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又让学生觉得数学离我们比较远。要让学生喜欢数学,提高学习和探究数学的主动性,由老师要我学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学,需要我们去动脑筋拉近数学和学生的距离。小学数学十册教材中《数的整除》部分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中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起来好像在做文字游戏,既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也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我在教《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从实际问题的探究入手,导入新课:放暑假了,小明和小刚都喜欢上午到图书馆看书,从2日开始,小明每隔2天到图书馆看一次书;从3日开始,小刚每隔3天到图书馆看一次书。请大家排一排,小明哪几日去看书?小刚哪几日去看书?哪几日小明和小刚都去图书馆看书?他们在图书馆相遇最早在哪一天?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再让他们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和规律,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较好地拉近了这两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学习活动的组织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才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1.精心设计问题,提供探究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先组织学生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拼拼、剪剪、算算等方法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归纳出公式。在交流中,有不少学生的方法与书上的方法不同,他们是这样思考的:(如下图)把三角形的上部分(沿中位线)剪下来,拼到下部分的一侧,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三角形高的一半,底与原三角形相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学生的思路与书上的完全不同,但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充分肯定,在享受到成就感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2.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和讨论活动。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加强讨论、合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帮助,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同时,在参与集体合作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3.巧设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主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有思考性的练习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产生主体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巧设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开放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总结和评价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和评价,往往分布在一堂课的各个不同的阶段之中,总结和评价是学生主体构建的重要环节,也是主体意识培养的重要一环。
1.鼓励学生自我总结,相互评价。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他们的思维是很活跃而且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与成人的思维方式迥然不同,往往让教师始料不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比师生之间容易沟通。所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整理和总结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尤其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不但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更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激发主体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使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真正参与了学习的过程,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主体意识。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问难是大多教师所采用的,但是,比较多见的是,学生在质疑问难时总免不了有些小心翼翼甚至战战兢兢,据调查,小学高年级比较多的学生因担心老师批评、同学嘲笑惹个自讨没趣而放弃质疑问难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大胆质疑,甚至敢于质疑教师、质疑课本,敢于质疑权威的行为本身就是学生高度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体现。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