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数感的培养
2009-05-31曾小英
曾小英
数感,是指一个人对数以及数学问题的感知程度,是数学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把“数感”这一全新的概念摆在了六个核心概念的首位,这就说明新课程对“数感”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成了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数学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发展数感也就很自然地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中启蒙数感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又源于现实生活。重视从生活中培养学生数的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生活中事物的数量上去观察、分析数的习惯,体会数的产生与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去试着感知、发现,主动地探索。要在生活中启蒙数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如,北师大一册(上)《我们的校园》一课中把许多的生活情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数一数各种事物的数量,1只小免、2棵小树……,从而引出1-10这十个数;并让学生在校园中找一找10以内的数,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学校有1个操场、2排树、3幢楼、4棵枇杷树……;最后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还接触了哪些10以内的数(1张桌子、2台电视机、3口人……)?既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向儿童展示数的来源。这样,在学生体验说数、找数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启蒙了学生幼小心灵中良好的数感。
二、在活动中体验数感
儿童的年龄特点就是爱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要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活动,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感知,形成表象,进一步形成数感。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由学生创设的活动情境引入:小明和小红去商场买东西,买一个书包花去28元,又买了一个文具盒花去5元钱。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解答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买书包和文具盒共花去多少钱?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真实的购物活动情景,使学生激起深入探索的欲望,避免了学习计算的枯燥乏味。教学过程中,巧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而且还能在数学活动中强化学生对数感的体验。
又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组织数数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感知十是计数单位。而教学“9加几”时,在学生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请学生用“放进1凑成10”的操作活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直观了解“凑十”的过程。接着,组织“摆一摆、算一算、圈一圈”等活动,边实际操作边进行计算,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的变化,悟出新的计算方法。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等实践活动,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可使学生加深对数感的体验,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三、在估算中形成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使学生形成数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逐渐在估算中形成数感。
例如,在教学“数豆子”一课后,告诉学生估算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瞧!你家的客厅真大啊,有30平方米吧”,“今天的天气太热了,有37度了”,“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概有80米”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用计算,用估算就可以告诉人们一些数学信息,从而建立数感。
又如,在进行估算的教学时,请学生估算一下,一行书上有多少个字?一页书有多少字?如果一个班是20人,3个班是多少人?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几个一份。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几个一份。体会了大数的多少,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能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数感就在估算中渐渐形成了。
四、在表达中发展数感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发展。
例如,教学“比一比”时,我们可以创设比高矮的情境。如“老师比我高,我比老师矮。”有的学生会说:“我长大了会比老师高。”还有的学生说:“我比小红高,又比小平矮。”有的说:“青青身高60厘米,我比青青少10厘米。”通过师生精彩的交流,学生能体验“高矮”的含义,并能用发展的眼光想到若干年以后的变化,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数感在交流、表达中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五、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在新课程教学中要一直坚持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教学“分类”后,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跟着妈妈去逛超市,并观察超市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再布置“做一次小管家”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书包、书柜、房间整理好,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自然就把分类的知识运用其中了。在学习“6的加法”后,要求学生回家找一些加起来等于6的生活中的事例,于是学生就会找出“自己和爸爸妈妈三个人加起来共有6只手、6条腿、6只眼睛、6只耳朵;吃饭时,学生还会发现一家三口用6根筷子等等”。学生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发现很多生活中与之有关的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才有利于学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学生的数感自然得到了提升。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美,从而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数感。
作者单位:福建省清流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