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银行信贷快速增长
2009-05-31易宪容
易宪容
连续数月的银行信贷快速增长是一种短期应就行为,还是一种长期考量的结果?银行信贷的超高速增长能得以持续吗?如果能够持续,其结果又是什么?
从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以来,国内银行信贷立即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且已经持续4个多月了。特别是2009年1—2月份,其增长的速度更是惊人。两个月银行信贷增长达到2.69万亿元人民币。有监管机构认为,这种增长是在增加规模与控制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因此,这种信贷增长是合理的,而且是可持续的。但是,这种现象是一种短期应就行为,还是一种长期考量的结果?国内银行信贷的超高速增长能得以持续吗?如果能够持续,其结果又是什么?
■ 面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采取的方法是向银行体系注资,中国政府则是把从紧的货币政策改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各种利率
金融海啸后,中美两国政府都十分关注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缩,但美国政府采取的方法是向银行体系注资,是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市场的流动性;而中国政府仅是把从紧的货币政策改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各种利率。尽管采取方式看上去有点相似,但实际结果却迥然不同。
先从美国的情况来看,据美联储的数据,2008年9月的基础货币是8000多亿美元,而2009年1月基础货币已经提高到1.7万亿美元,但银行业的货币乘数反而从9倍左右下降到5倍不到。也就是说尽管美联储已经为银行业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资金,但美国银行业的放贷量始终没有增加。商业银行信贷无法解冻,让美国的企业陷入资金紧缺的状态,这反过来又使得企业贷款违约率上升,商业银行更是惜贷,美国经济陷入一个“死循环”的恶性怪圈。
中国的情况则不一样,央行的货币政策一改变,银行利率下降后,商业银行的信贷立即快速增加,而且这种增加还出现超常规的态势。从2008年11月开始到2009年2月,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增加了39402亿元。商业银行信贷快速增长,不仅让整个投资快速增长,而且也让一些大中型企业获得大量的信贷资金。从现有的一些数据来看,到2009年2月底为止,2008年下半年整个经济迅速下行的风险在减弱。
■ 中国金融体系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导,有强大的信用基础,只要信贷管制一放松,商业银行最有动力以较快方式实现信贷规模的扩张
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由于欧美经济衰退导致中国订单迅速减少,致使中国出口在这几个月迅速下降,尤其是2009年2月下降25%以上。但是,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却十分有限。这里既有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有限,比如中国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也与中国金融体系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导和政府对金融业的管制仍然很多有关。
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中国金融体系,尽管它的产权基础、市场化程度、运作模式及监管制度等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这种金融体系的缺陷导致的低效率常常被人诟病,但是,它在应对美国金融危机上,却因祸得福,即这次国有银行的劣势成为中国金融业规避风险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政府管制过多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在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遭受到的外在冲击不是太大。比如说,中国的银行业购买美国的证券化资产比重不多,中国的银行在美国业务量很小,这些都成为中国的银行规避风险的方式。正是在这样一种金融体系下,它的信用基础没有改变,只要政府管理与政策一放松,信贷扩张也就成为各商业银行最好的赢利模式,信贷快速扩张也属自然。特别是在这种信用模式下,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仍然是由国家隐性担保,加上银行体系的赢利工具单一,因此,只要信贷管制一放松,商业银行最有动力以较快方式推动信贷规模的扩张。
从已有数据来看,2008年11月—2009年2月,国内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超高速增长,分别为4770亿、7718亿、16214亿、10700亿,货币政策调整后的4个月银行信贷增长达到39402亿。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如果我们以2006—2008年银行信贷增长的情况来同比,它们分别增长3.18万亿、3.63万亿和4.91万亿。也就是说,货币政策转向后的4个月,其信贷增长就超过2006—2007年全年,也快于剔除11—12月的2008年前10个月信贷增长规模。
■ 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如此超高速的增长,这些信贷是不是流向了实体经济?如果不是,又流向了哪里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可以概括为:经济快速增长、市场流动性过剩及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在目前经济危机前景下,这样快的信贷超增长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些信贷流向哪里?如果信贷流向实体经济,主要流向哪些产业及企业?如果没有流向实体经济,会不会重新泛起流动性过剩,会不会由于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的泡沫?
从2008年11月—2009年2月的新增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及票据融资的数据来看,新增短期贷款分别为558亿、2251亿、3404亿、1885亿,合计为8098亿,占比为20%;新增中长期贷款分别为1603亿、2849亿、5229亿、3815亿,合计为13496亿,占比为35%;票据融资分别为2105亿、2145亿、6239亿、4870亿,合计为15359亿,占比为39%;4个月居民贷款为2449亿,占比为6%。而2月份个人中长期信贷增长为137亿。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首先,票据融资比重过高,这既可能是大量的信贷在银行体系内循环,也可能是企业在货币政策调整后随着不同市场资金价格的变化而重新选择这种融资方式与渠道。
其次,中长期贷款比重较高。它基本上与十项扩大内需的政策及十大产业规划的政策相吻合,大量的中长期贷款通过五大国有银行进入效益较好、信用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和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这样当然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在经济下行时出现的信贷风险,但由于大量的资金流入大中型企业,而商业银行不愿向下游加工制造业企业及中小企业贷款,从而使得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无法改变。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房地产开始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以及国内房地产市场购买对象以消费者为主导,从而使得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迅速下降,2009年1—2月份个人中长期贷款仅有440亿,2月份个人中长期贷款仅137亿,而其中进入住房按揭贷款比重更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增长如果不在房价水平上下功夫,政府希望以其他方式来活跃房地产的消费需求是不可能的。对此,政府要有清醒的认识。
■ 银行信贷的超高速增长,是中国特殊的金融体系下的产物。既要看到其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利方面,也要看到其所面临的潜在风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09年增加商业银行信贷5万亿的目标。尽管该目标的弹性很大,但是从2009年1—2月份信贷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全年的商业信贷增长会达到10万亿以上。当然这个数字只是一种类推。但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与信贷增长态势来看,只要政府的货币政策不调整,这种超高速的信贷就不会改变,只不过,在中长期贷款、短期、票据融资之间的比重会有所变化。特别是在政府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更是不会停止。而且银行信贷增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收回与放开往复,从而使得信贷增长的风险向后延伸。现在的问题是,进入实体的快速增长的信贷资金其风险会在多长的时间内显示出来?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涌出真正能够通过有效的监管方式不流入股市及房市炒作吗?如果流入,政府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是不是又要开始了?
总之,在当前的特殊环境下,银行信贷的超高速增长,它是中国特殊的金融体系下的产物。对于这种现象,既要看到其应对金融危机有利的方面,也要看到其所面临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当这种潜在风险并不容易在短期内显现出来时,更应该从制度上考虑如何来规避其潜在风险,不要等到问题完全暴露出来,这种融资体系也崩塌了。这就是最近美国次贷危机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