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实验课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究

2009-05-29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发展主体性因材施教

陈 涛

摘要: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学生健康人格,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关键词:素质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主体性;因材施教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课如何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是摆在我们化学老师面前的重大课题。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要使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培育。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学生健康人格,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课堂结构,构建素质教育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已势在必行。

一、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化学学习的主人,根据化学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作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化学的思维方法。例如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教学,假如教师仅以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不起学生思考,若采用以下方法:①每组学生取一个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然后加少量水,振荡,观察矿泉水瓶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②从矿泉水瓶中取出少量溶液,滴到石蕊试纸上。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分析原因(结合“醋酸遇紫色石蕊变红色”思考)。③演示取两张石蕊试纸,一张滴蒸馏水,一张保持干燥,同时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再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以上教学过程,学生一直处于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状态中,强化了形象思维,使学生对这些内容印象深刻,容易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二、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合作交流过程的调控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对操作过程中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忙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学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与师生不同的意见,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例如在讲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课内教学展示、两两交流、组内交流,力求使学生的参与面达到95%以上;力求大部分的学生能当堂建立起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观点,并使大部分学生学会化学反应能量的表述和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放热的判定;课堂上通过问题设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激活思维、合作交流的目的;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结合其他相关学科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应重视优化课堂结构。营造对话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观,优化课堂结构。教师要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课型等,尽可能少讲、精讲,并营造一种平等的气氛,提供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文化。例如在做“蜡烛的燃烧”实验时,要求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观察点燃前、点燃时、点燃后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束时,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踊跃提问,如“吹熄烛火,烛芯上为什么会有一缕白烟上升,这白烟是什么物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即用火柴去点燃这缕白烟,白烟会迅速燃烧,此时还无法确定到底是蜡蒸气,还是一氧化碳,但是同学们都清楚地知道,如果是蜡蒸气就很容易凝固。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其凝固,学生就很容易地想到了在白烟上罩一干燥冷却的试管,并在试管外壁用冷的湿毛巾捂住,就可以检验出白烟是什么。这本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实验,但学生却能从中学到这么多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问、讨论,这比教师纯粹的满堂灌更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应重视教与学过程的统一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认知策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科学得体,就可以促进学生变知识为能力,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自学分析、解决新知识和新问题,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初中化学中,学生通过比较“纸片、小木块和小煤块在酒精灯上点燃的难易程度”可以知道“不同可燃物有不同的着火点”、“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后可燃物才能燃烧”;通过“用集气瓶将燃着的小蜡烛罩起来,小蜡烛就会熄灭”可以知道“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在这两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一般是指可燃物与氧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到此为止,学生只知道“什么是燃烧”和“可燃物为什么能燃烧”,对于“燃烧能用来做什么”和“如何控制燃烧”学生还一知半解。因此,需要进一步创设不同的情境,如“厨房油锅着火”、“森林大火”、“图书馆火灾”、“家属楼火灾”等,让学生思考如何灭火?如何逃生自救?如何防止火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以自己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真正的教育,应是师生、生生间情感的传递、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交融。

五、教学程序

(一)教学过程结构

(二)教学过程的操作程序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重要的切入口是在化学实验课中创设问题情境、示范操作要点,引起学生的直接注意,并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获得。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提高他们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的正确途径。学生操练后,适当开竞赛,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对学生动作操作技能的反馈和自我纠正。在竞赛中,学生的好胜动机和获取成功的需求越是强烈,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就越大。让学生参与竞争,表现才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目标既是教的目标,又是学的目标。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我要学”的情感调动起来。如初三阶段,知识深度增加,知识面拓宽,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若适当采用趣味化学实验将学生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

又如上表中的几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既有趣又新颖,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接着,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中:池塘中的水和我们能喝的水成分主要有什么不同?请从颜色、气味、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有毒物、细菌含量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些水能直接喝吗?怎样才能变成能喝的水呢?水净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通过问题的提出,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变消极接受为积极思考,增强操作练习的自觉性。

2.讲解示范

教师示范操作要规范,并能够通过示范引导学生精心观察,深入思考,使知识技能逐步内化。必要时可以通过各种电教媒体,把操作规范化,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操作的步骤和要点。如上表中教师的示范操作,并对实验成功的关键和注意点予以点拨,释疑,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易接受,掌握技能。

3.实践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练习时,操作是五花八门,滤纸有平放在漏斗中的,有窝成一团堵住漏斗口的,有学生把滤纸对折后,直接把对折后的滤纸卷成圆锥形、花形的;尤其出乎意料的是,倒泥水的方法更多样,大部分都是一学生手把住漏斗下端,另一学生将泥水悬空直接倒在滤纸上。教师要组织师生、学生间互相交流,互相研讨,互教互学,边实践边矫正。例如,学生手把住漏斗下端,教师启发:“做实验时,你们用手拿着漏斗累不累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累呀。”“怎样将手解放出来呢?”学生才恍然大悟,在实验桌旁寻找可替代物,找到了铁架台、铁圈或铁夹来支撑漏斗。

学生的操作暴露了许多问题,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不能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老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教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热情鼓励,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

4.评比竞赛

开展评比竞赛可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概念化,使获得的技能进一步规范化和熟练化。为了使竞赛对绝大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应注意参与对象要广,组织形式要新,评价标准要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制订不同的评分标准,尽可能量化。一般采用五分制或十分制。在评比和竞赛之前,对评比标准量化,要作适当说明。评分表分值的分布正说明了操作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较易引起失误的地方,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水的净化》教学片段为例,开展评比竞赛评分标准如下:

分组竞赛为全体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竞赛活动要精心策划组织,形式要新颖,项目不宜太多,难度不宜太大,以绝大多数的学生经过一定努力都能获得成功为原则。

5.反馈测试

学生在操作时,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完全正确,而且,让学生知道实验操作所带来的实验结果是必要的。因此,实验的信息反馈可通过实验操作的竞赛和相应的测试来完成。教师还可以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等电教媒体,反复演示过滤操作的要点,向学生提供二次学习的机会,使获得知识遗忘率降低,知识的掌握较为牢固。短期记忆(随堂提问)和长期记忆(期末考核)的成绩均能提高。

6.总结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个成功小组满怀成功的喜悦介绍经验,实验失败者则陷入对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操作的反思,几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评价交流反思的活动,各抒己见,点评各小组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

在互相评价交流及在思考和讨论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将存在的操作问题一个个找出来,又一个个想办法解决;学生不断地发现错误的操作,不断地修正已有的“经验”,从中领悟正确的操作方法,完善归纳,最后初步解决了滤纸的折叠方法,滤纸和漏斗边缘、滤液的高度的问题,玻璃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师授课时要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

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方面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必须把实验课的教学过程,构建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完成实验,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发展主体性因材施教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如何创新施工管理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