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的连云港“宣传大使”
2009-05-29周中兴周润东
周中兴 周润东
她心系家乡发展,借助当地报纸让江苏省连云港市的水晶漂洋过海落户毛里求斯;她热爱家乡文化,利用业余时间让连云港的歌曲和民间传说在毛里求斯儿童中流传………她就是张灌丽,原灌云县伊山第二中学教师,连云港市高级学科带头人。现任毛里求斯《华侨时报》副社长、主编。
胡锦涛主席访问毛里求斯时,张灌丽经毛里求斯总理拉姆古兰特别点名,全程参与采访活动。
“我们长大要到连云港去”
“在天一方,在海一方,在这海天相连的地方………”每周二、五的下午,伴着童声的美妙旋律就会从毛里求斯路易港的光明汉语学校飘出,许多当地人被这悠扬的中国歌声吸引而放慢脚步。让这首歌在异国他乡回旋的正是张灌丽。
张灌丽过去是灌云县伊山第二中学的英语教师。1999年,她被选派到毛里求斯担任BONAIR和TAMAK公司的中国工人翻译兼领队。在毛里求斯,张灌丽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而且经常在当地华人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华侨时报》上发表文章,并参加了该报成立的“文友联谊会”,担任联谊会的宣传部长,组织编辑了《文苑》杂志,在当地华人圈里引起了较大反响。
2006年,张灌丽合同期满后不久,时任《华侨时报》社社长邀请她去《华侨时报》社工作。因此,张灌丽再一次赴毛里求斯工作,担任《华侨时报》的责任编辑,后来又被任命为主编、副社长。
在《华侨时报》的工作中,张灌丽发现当地许多华人子女非常喜欢且希望学习汉语,但由于毛里求斯居民主要由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后裔组成,华裔只占当地人口的2.9%,汉语教育机构和师资力量缺乏,她便利用业余时间主动为当地华侨子女教授汉语,介绍中国文化。
“我最喜欢《沙光鱼的传说》。”张灌丽的学生、12岁的托马斯·张说,“十月沙光赛羊汤,我长大了一定要到老师的家乡尝尝沙光鱼。”“我要到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我要到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去”……说到连云港,毛里求斯的华裔少年如数家珍。在她的宣传下,许多毛里求斯人都知道了连云港。
“连云港是资源丰富的地方”
张灌丽在报社工作期间,曾利用《华侨时报》多次宣传报道家乡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秀丽的风景和优越的投资环境。近年来,《山海相拥的国际性海滨城市连云港》、《专访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等数十篇稿件陆续通过《华侨时报》与毛里求斯当地华人见面,连云港的花果山、大伊山、孔望山、温泉、水晶等风景名胜和自然资源频频出现在《华侨时报》上。
“连云港市的东海县是中国的水晶之都,水晶质量品味高,二氧化硅含量在99.9%以上,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当地最大的华人会馆仁和会馆秘书长罗求寿说起东海水晶滔滔不绝。他在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期间还专门到连云港游览了花果山、大伊山等,并特地到东海水晶城参观。回去后又在毛里求斯设立东海水晶销售点,专门销售东海水晶制品。现在,罗求寿每年都要从东海购进大量的水晶制品。
张灌丽还利用工作之便,经常联系一些毛里求斯的知名企业到家乡灌云招工,通过各种渠道先后介绍了数百人次去毛里求斯工作,为家乡人民致富作出了贡献。
“连云港人了不起”
张灌丽不仅能讲流利的英语,还自学了法语及克里奥尔语(当地土著居民的语言),很快就融入毛里求斯当地人的生活。在张灌丽担任翻译和领队期间,毛里求斯许多当地人都知道张灌丽,对她的人品赞不绝口。
张灌丽在毛里求斯特别注重中国人的形象问题。在她做中国人翻译和领队时,始终要求中国工人一言一行都必须无损中国人的形象。有些工人有一些坏习惯,比如挤公共汽车上车不让座,在公共场合大声说笑,她就耐心地劝导他们。在BONAIR公司工作时,公司多发给她一万多块钱的工资,张灌丽毫不犹豫地退回了钱款,为此,公司老板召开全体工人大会表扬张灌丽,竖起了大拇指说:“中国连云港人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