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华侨华人一瞥
2009-05-29黄冠杰
黄冠杰
晨曦/责任编辑
editor by chenxi
一提到奥地利,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那些如雷贯耳的艺术家的名字:如海顿、莫扎特、卡夫卡、弗洛伊德……与艺术和大师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城市如首都维也纳、莫扎特出生的地方萨尔茨堡等,这里古街道纵横交错,两边矗立着巴洛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众多宫殿宅第、教堂、城堡和博物馆,把辉煌的传统和现代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这里的华侨华人生活得如何呢?
据了解,奥地利华人的历史并不很长,上世纪30年代一些华人从荷兰、意大利等国家来到奥地利,由于语言障碍,主要从事小商品如石雕、领带夹等的沿街叫卖。到五六十年代,从中国台湾来的留学生,完成学业后很多人留下创业,还有一批台湾退伍老兵,由于种种原因移民到奥地利,他们主要经营餐饮业。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陆来奥的华侨华人迅速增加。目前奥地利共有华侨华人约3万人,他们大多以经营餐馆业为主。其中约一半以上的华侨华人在首都维也纳生活、经营。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大陆留学生的增加,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移民加入,使奥地利华侨华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其中既有科技工作者、教师、医生护士,也有音乐家、舞蹈家、画家等,他们先后来奥留学继而留下工作,成为华人群体的一股生力军,在中奥民间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餐饮业仍是华人产业主流
华人餐厅遍及奥地利的9个州,约有2000家。除餐饮业外,华人的第二大行业要属百货商场了,但百货商场与华人餐厅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满打满算,也不足百家。除此之外,进出口贸易、依据旅游业的礼品商店、酒店、旅馆,以及科技、法律、信息等行业也开始有华人涉足。
即使在餐饮业,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位于维也纳市15区的“乐口福”在侨界享有盛誉,老板来自香港,餐馆也是以经营港式粤菜为主。
一位旅居维也纳多年的华商说,他如果想给自己重要的奥地利客人介绍中餐时,就会想起“乐口福”。一位侨领也说,如果接待国内比较重要的团组,就去“乐口福”,显得有档次。那么,乐口福餐馆的好口碑是靠什么得来的呢?老板黄翠娟的总结是“用心、诚心”。用心是在做菜上,其用料讲究、做工讲究,服务也讲究。诚心是在对待顾客和员工上。乐口福的大厨师一直跟随黄翠娟夫妇十多年,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若不是有好的待遇,饭店留不住人的。黄翠娟待员工的秘诀就是坦诚相待,让他们感到是和老板一起做一份事业。她讲了一个例子:客人如果剩下太多的菜,并不是要立刻倒掉,而是厨师亲自品尝追究原因。是菜不合口味,还是菜量太多?如果菜不合口味,是菜品本身引起的,还是客人口味引起的?这样追究起来,如果是菜的问题,就要找到解决的方法。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乐口福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乐口福有100多个座位,在华人餐馆中不算最大的。许多人建议他们开一家更大的,他们也有这个实力。可是黄翠娟认为,人生除了做生意赚钱,还有很多乐趣。她担任台湾妇女联合会会长,经常组织姐妹们一起活动,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多彩。她督促丈夫也要培育自己的业余爱好,现在,他丈夫成了高尔夫球场的高手了。
事实上,要把餐饮业做大也非易事。但太阳升集团公司主席陈安申博士却闯出来一条路子。陈安申博士是奥地利华人总会副会长,在奥地利近三十多年,营造了他的“餐饮王国”,在维也纳经营近十家餐馆,十分成功,被人誉为李嘉诚式的人物。
来自山西农村的陈安申,其博士头衔不是浪得虚名。他1983年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派出国留学生,留学奥地利并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德国一个城市的水利局供职。还曾荣获奥国家级“青年专家”称号。
陈安申的转型缘起他的妻子张宁。张宁是自费来奥地利留学的学生,学习期间,曾在餐馆打过工,有了餐饮的经验。后来机缘巧合,他们在维也纳郊区盘下来一家刚装修好的店,开始做中餐生意。张宁在这方面特别有天赋,这家生意就这样被她做大了。最后陈安申不得不辞去德国的工作,帮妻子打理起餐馆生意。而涉足餐饮行业,也一下激发了他作为晋商后裔的潜能,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其知识架构又让他视野更加开阔, 准确地判断和分析问题让他的事业越做越大。
陈安申一开始就把目光不仅仅局限在华人圈子里,更是摆脱了华商喜欢“扎堆”的习惯。他把餐馆都开在了当地的大商业中心,因为他曾经做过试验,在一个商业中心开一家低价的餐馆和一家高价餐馆,在第一个月,客人都涌入低价餐馆,但是后来价格高的餐馆也照样顾客盈门。这更坚定了他打品牌而不是打价格牌的信心。他在实践中总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由总经理全权负责和协调,每个店都配有得力的厨师长,各负其责,又相对松散。他也摒弃了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从员工中选拔和培养管理人员,一方面尽可能提高员工的收入待遇,另一方面让绝大多数员工感到工作舒畅、开心,让有能力并且刻苦肯干的员工感到有奔头, 看得见自己的职业前景,同时企业一定兑现自己的承诺。这样,大家拧成一股绳,使企业越做越大,管理起来也轻松。
陈安申开在“新千年”商业中心的意大利餐馆,其管理、经营的都是当地人,除了员工以外,极少有人知道这个餐馆的老板是华人。但是管理外国员工并不容易,一是公司要规范经营,二是老板要有管理才能。由于良好的信誉和名声在外的成功经营,让陈安申在生意场上如鱼得水。现在他的触角也伸到了房地产、投资等行业。
文化产业正发展壮大
2008年10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会见奥地利总理古森鲍尔时曾表示,中奥文化交流是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亮点。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临时代办王顺卿也表示,中奥文化交流空前活跃,旅奥华侨华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也成为奥地利华人的一个特色。
随着中国电视台对“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转播,中国人对奥地利维也纳最古老也最现代化的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熟悉起来,那里更成为许多艺术家神往的地方。而近几年,金色大厅又和中国的一些著名的歌唱演员的名字联系起来:宋祖英、谭晶、汤灿、廖昌永等。而这些音乐会的组织都离不开一个人:常恺。
来自上海的常恺在国内时从事传媒工作,曾留学日本,1989年移居奥地利维也纳后又重操就业,曾任《欧华》杂志主编,《多瑙时报》社长,现在还与国内多个电视台有合作关系,发展为现在的“多瑙文化传媒”。
1994年常恺发起成立了“奥地利奥中文化交流协会”,专门从事奥中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工作,让常恺蜚名远扬。除了这些著名的歌唱演员的独唱音乐会,他们还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中国新年民族音乐会,已经坚持8年,还有中国明星新春欧洲巡回演出,上海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京剧音乐会,中国新民歌维也纳皇宫音乐会等,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音乐、京剧等国粹推介到奥地利。迄今为止,有100多名中国著名艺术人员通过该协会介绍到奥地利演出,直接受益的奥地利观众达5万人次,涵盖奥地利从总统到平民各个阶层、行业的人士。同时,协会还举办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周、中国博览会、中国电视展播周和中国与欧盟国际研讨会等,为此还获得维也纳市政府颁发的“优秀大型活动组织奖”。
常恺们不仅仅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宣传者,也把奥地利音乐艺术介绍到中国。据了解,在奥地利像常恺这样从事文化交流活动的团体不下10个,他们谱成了中奥民间文化交流的交响曲。
像《欧洲时报》成为国航每天赠送给乘客的礼物一样,在奥地利飞往北京的航班上也有一份中文报纸,这就是《欧洲联合周报》。报社的社长王敢,来自北京,曾留学德国攻读新闻学博士,后应聘到奥地利国家出版社做编辑。他割舍不下自己的报人情结,后来还是辞职干起了华文报纸。现在这份报纸成为在奥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
王敢还与太太宣绚女士共同经营着被称为德语区最大的华文书店———“奥华书店”。书店坐落在维也纳4区的华人区。事实上,这个书店更像华人区的文化中心,各种文化展览、笔友聚会、新书发布会等都在这里举行,成为旅奥华人的一个精神家园。
奥地利文化历史悠久,古迹遍地,名人故居比邻,自然成为中国人喜欢的旅游目的地。依此而兴起的是蓬勃发展的华人旅游业。旅行社、旅馆、免税店开始在华人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位于维也纳舍恩布龙宫附近的奥地利黑天鹅“A&M水晶礼品专卖店”,由来自北京的两位原留奥学生张成和汪梅主营。这栋四层的、经过精美设计的崭新商业建筑,是奥地利乃至整个欧洲华人旅游界第一座完全由业主私人投资兴建的大型旅游礼品商店。张成现在是奥地利华人旅游行业联合会的会长,这也说明旅游行业已成为奥地利华人十分重要的一个行业。
中奥交往中挑大梁
中奥两国有着传统和密切的良好关系,这种关系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奥地利看作旅游胜地,两国的经济关系和进出口贸易都创出了历史纪录,在高科技和环保等面向未来产业的合作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此背景下,奥地利华侨华人为中奥交流所做的贡献也被两国政府所肯定。
据介绍,目前奥地利共有大小华侨华人社团30余个。成立于1991年9月的“奥地利华人总会”是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华侨华人组织,拥有家庭会员500户,会员遍布全奥9个州。此外还有奥中友协华人委员会、奥地利文化联谊会、奥地利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奥地利奥中国际经济贸易促进会等。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临时代办王顺卿对他们的评价是,他们在团结旅奥华侨华人,为侨胞排忧解难、提供服务,促进华侨华人融入当地社会,支持祖国经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08年,在中国遭受灾难时,旅奥华人众志成城、共赴国难、踊跃捐献,写下了绚丽篇章。同时在支持北京奥运、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2008年6月,奥地利国民议会在奥地利国会大厦授予奥中友协华人委员会“罗斯托恩勋章”,以表彰他们为促进奥地利与中国的交流和合作所作的贡献。“罗斯托恩奖章”以奥地利前驻华公使阿图尔·冯·罗斯托恩的名字命名。他是奥中友好关系史上一位重要的外交家和政治家,是奥中友好的象征性人物,以他的名字设立的“罗斯托恩奖章”,是为了表彰为奥中关系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和机构。可见,旅奥华人正在中奥交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作者为《欧洲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