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注重哪些问题

2009-05-29王汉娟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信息技术

王汉娟

信息技术是门新兴的科目,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法可用,缺少教学的参考资料,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细心琢磨,大胆探索。听了很多信息技术公开课和常态课,以及自己课堂教学实践,总觉得存在因没有根据学科特点,有些知识能力培养不够重视或不到位,而不能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存在,总结了几点,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1. 精心设计课堂的全程,重视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无论是情境导入、悬念设疑还是导学导练,都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入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容易枯燥冗长,但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去讲述,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方式,就会调动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记忆深刻。

在计算机操作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计算机特点和学情的估计不足,往往容易导致操作环节“放有余而收不足”:很多学生在课上莫名其妙的研究、漫无边际地上网、稀里糊涂地操作、匆匆忙忙地小结。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却是过程拖沓、效率低下,毫无价值可言。要提高操作的有效度,我们首先要重视操作前的讨论与分析,渗透计算机文化思想,要使学生知道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到哪儿去做,通过分析使每一项操作目的更明确、流程更清晰。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文件及文件夹的移动复制时,边演示边讲解:第一步选定文件、第二步剪切、第二步确定目标位置、第四步粘贴。可学生就有问题了,为什么要选定,为什么要剪切,为什么要粘贴,而如果你在选定之前讲这么一个情境:如果你向老师借了一个光盘,里面有几个自己喜欢的文件,就可以把它们复制到自己的电脑中,在复制之前选要选定它们,“选定”实际就是告诉计算机我要对它们几个进行操作了,还要告诉计算机进行什么样操作,用到“剪切”、“粘贴”,接着讲述一个剪贴板知识。只有这样将任务分析透彻、目标明确,才能使学生的操作减少盲目性,学生也就有兴趣学习了。

2. 根据实际情况,重视接受性学习和引导发现学习相结合 关于接受性学习模式,大家比较熟悉,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而发现学习就是将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究来自己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也有益于知识的保持。我在这里所说的接受性学习既不是机械性接受,也不是被动式接受,而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像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基础知识,就须采用接受性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模式对人的发展都是有必要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性学习还是主要的。它的最大的优点就是利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为学习高深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水平高的老师善于在接受性教学中,渗透研究性、探究性新的观念、原则和方式,达到发现的目的。

3. 精心设计练习,加强师生互动,重视在实验练习中提高技能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仔细地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挖掘答案,恰当的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此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要精选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点难度又经过讨论,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答案的练习,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后,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应该怎么做,或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而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理清问题,防止学生无从下手。

4. 进行学科整合,支持其他学科课程学习,重视学用结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到: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那如何支持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例如生物、历史学科,许多感兴趣的科学奥秘、历史事件和人物,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学完课题之后,学生头脑中仍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疑问,这时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探究查阅资料的最佳时机。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优点,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信息资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收稿日期:2009-03-10

猜你喜欢

计算机学科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