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009-05-29张卫有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3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体质

张卫有

优异的体育考试成绩是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三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创造出来。身体素质是保证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基础,运动技术是基本条件,而心理素质是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的重要保证,健康体魄的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学校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学校体育是这一责任的主渠道,其中体育教育是中心环节。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关心的是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和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机械接受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随着人们自身认识的变化,对健康有了全新的概念,不是体质好、四肢发达的简单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并认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这就十分清楚的把健康作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指标相统一的现代观念呈现给人类。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树立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基本活动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

1. 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与增强学生体质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可塑性强,为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体质健康基础,不仅是他们在学生阶段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也是他们终身健康的需要。尽管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打下的体质健康基础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但基础的好坏却又与未来的心理和体质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和体质健康知识以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制定并实施在体质锻炼中所遵循的各项体育卫生要求措施,用以帮助与指导进行科学的、合理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强健康的目的。提高学生对自身身体和心理的认识水平,提高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了解与体育锻炼确切相关的营养、卫生、安全防范、药物等方面的知识,最终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水平包括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主要是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状态、行为反应品质、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自律能力与自我心理素质、调解能力等。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生动、和谐友善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温馨和情感的喜悦。如在“体育园地”上课时,园地除发挥优育主渠道的功能外,其本身还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活动中有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顽强拼搏的意志,增强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利于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和校风校纪的逐渐好转。“体育园地”里五颜六色的器械和和谐协调的设计、疏落有致的布局、怡人的氛围、活泼优雅的动作都能给学生以优美的陶冶,让学生们自力更生参加建“园”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吃苦耐劳、自己动手的精神,充分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保持充沛的精力,更有利于各科文化知识的学习。

3.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自我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才是现实生活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即有个体练习又要有与集体相配合的练习活动,即有接受别人的保护与帮助,又有主动保护与帮助别人的责任,即有个体的的自我竞争又有与他人或其他团体的比赛活动。我们经常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无精打采、生活悲观、不求进取。通过体育活动,使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与联系,能更好的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团结交往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还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要求贯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和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从而得到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化的有用人才。

收稿日期:2009-02-21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体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锻炼
兼加体质
新发现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