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炭疽病的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
2009-05-27史凤艳韩芳王立第李红梅
史凤艳 韩 芳 王立第 李红梅
山药为特种经济作物,适应性强,产量高,效益好,近几年在我市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随着夏季来临,降水的增大,山药炭疽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呈逐年加重趋势;一般病田减产10%~20%,重病田块全田叶片落光,减产50%以上,严重影响了山药生产的发展。为了有效控制其危害,现将该病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介绍如下。
1 危害特点
1.1症状表现
一般先从山药植株下部发病,叶片和茎蔓均可染病。症状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典型而常见,发病快,为害重,约占发病面积的80%左右,病斑较小,多在叶柄与叶片或叶柄与茎蔓交界处出现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而在叶面上少见病斑,数日后叶片即脱落。慢性型:约占发病面积的20%左右,病斑较大,发病较慢,发病初从叶尖或叶缘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至不定形大斑,病斑中部灰褐或灰白色,后期有的病部易破裂穿孔或叶片脱落,有的病部不破裂穿孔,叶片也不易脱落。藤茎部染病产生不定形或梭形褐色病斑,有的病斑稍陷,严重的病斑扩大融合成片,致整株枯死。
1.2发病原因
该病主要是半知菌亚门的薯蓣盘长孢菌和围小丛壳菌所致。适宜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0%。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茎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6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或白粉虱、蚜虫等昆虫传播蔓延。高温、多雨、高湿是该病发病和流行的决定因素。我市始见病株时间一般为山药甩秧上架后的6月中、下旬,始发病时间的早晚与当年6月上旬后气温、第一场大雨的时间密切相关。发病及危害盛期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8月下旬病情发展趋缓,9月上旬基本停止发展,进入病情稳定期。
1.3影响发病程度的因素
1.3.16月下旬至7月的降雨量。我市2007年和2008年6月下旬至7月的总降雨量分别为324.7mm和306mm,9月底调查整块田山药叶片落光面积分别占全市山药面积的19.06%和16.7%,由此表明该时段内降雨量越大,山药炭疽病越重。
1.3.2田间管理。氮肥用量偏高,棚架过矮,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排水不畅,土壤湿度过大的田块,发病明显偏重。
1.3.3山药品种。多年调查结果表明,其它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不同山药品种病情严重度差异较大。我市主要栽种品种中,发病严重度由重到轻的顺序是水山药、白山药、米山药。
1.3.4茬口。重茬田病情明显重于新茬,在重茬田中重茬年限越长,发病越重。此外,还与山药收获期有一定关系。冬前刨收,翌年种山药的田块发病明显轻于春天刨收后很快种山药的田块。新茬田中前茬为花生的田块发病重于其它茬口。
2 防治对策
2.1轮作
重病田应实行轮作,并避免与花生连作。
2.2刨收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山药生长期如出现急性落叶,可轻轻晃动秧架,让病叶掉落,并扫净落叶,将其带出田外深埋,以减少炭疽病的侵染源。
2.3科学施肥
应以基肥为主,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并配以适量的铁、锌等微肥。基肥一般667m2施优质腐熟土杂肥3000~4000kg、饼肥100~150kg。化肥施纯N 10~15kg,P2O5 10~15kg,K2O 15~25kg。追肥要早施、轻施,6月下旬山药分枝盛期,施尿素8~10kg。
2.4搞好田间排水工程
排种整地时坚持高畦、深沟、短行,行长30~50m间挖一横沟,以确保汛期田间排水畅通。
2.5搭好秧架
山药出苗前插好人字架,架高保持1.5m左右,每m 6根,以利引蔓上长,枝叶合理分布,保证通风透光。
2.6药剂保护
①苗前搞好种子和土壤处理。取中、上部块茎截为150~200g左右的种块,两端沾上石灰粉,于阳光下晒透,蒸发掉30%~40%的水分(注意防雨水和霜冻)。下种前667m2先用50%多菌灵200g兑水100kg喷于种沟内,再用50%多菌灵:20%三唑酮:水=2:1:1000配比的药液浸晒透后的种块5分钟,晾干后下种。②生长期喷药保护。第1次用药一定要抓住山药甩秧上架后、发病前的关键时期(一般6月中、下旬);如用药偏晚,控病效果将会显著下降(特别是急性型叶部染病)。第1次药后的用药间隔期应灵活掌握,持续干旱时可间隔15天左右,如遇下雨或连续3天以上大雾天气可缩短至5~7天,全季一般需喷药5~7次。通过试验和大面积使用调查结果表明,轮流交替选用下述药剂,对山药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效:发病前和山药生长前期宜用77%可杀得或50%福美双500~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1000倍液或50%扑海因1000~1500倍液;发病初和山药生长后期选用70%甲基托布津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与75%百菌清混合剂的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收稿:200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