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德育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2009-05-27吕忠萍
吕忠萍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中职德育课堂心理环境的现状,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课堂心理环境的诸种因素,并提出优化德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心理环境优化
所谓课堂心理环境,从教育环境论的角度讲,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能为学生所觉察和感悟到的,并影响学生认识、情感和学习行为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堂心理环境的实质是一种社会心理环境,由教师的教学行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共认的规范和价值观等决定。从性质上分,课堂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心理环境和消极心理环境。本文试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优化中职德育课堂心理环境。
一、中职德育课堂心理环境现状
新课程改革使中职德育课有了更为宽阔的空间,内容更为拓展,教学手段和方法更为灵活,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境。困境之一就是课堂心理环境常常处于一种消极状况,从而影响了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
(一)心理体验不够。缺少感情
德育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培养教育。它更注重心理体验,而不像自然科学、数学等学科那样知识性很强。新课改后,课堂教学心理体验环节的设计难度较大,人文素养的提高更多停留在“说”的层面,情感的碰撞、心灵的感悟较为缺乏,难以激发人的情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感情交流。
(二)主体参与不足,被动消极
新课改后,虽然教学内容有所更新,更加贴近生活,但教师的教学观点、方法依然陈旧,在教学形式上虽采用了说、演、展、议等形式,但仍嫌机械,学生的主体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他们仍然是消极被动的。
二、造成课堂心理环境不佳的教师因素
造成目前中职德育课堂心理环境不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师仍是主要因素。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德育课教师的心理因素、教学行为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找出导致课堂心理环境欠佳的具体原因。
表1反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急功近利的心态较严重,这导致他们对学业成绩有差异的学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使一些学生对他们敬而远之,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同时。表1还反映了一些教师有明显的“教师中心”的权威观念,教学单向传递,缺少交流互动,学生的愿望、要求和情感均受到压抑。此外,从表1还可看出部分教师心理素质较差,易受不良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心理环境压抑和沉闷。
三、优化德育课课堂心理环境的对策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优化德育课堂心理环境,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培养高尚的师德,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个性品质的集中体现。这种情感不是出于本能的舔犊之情,也不是父母对子女那种爱的迁移,而是师德的体现。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无条件地予以积极关注,即对学生应尊重、理解、关心,应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对所谓差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宽容。既关注学生的目前状况,又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一种心理意向,也是一门艺术,讲究爱学生的艺术也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基本要求。
同时,教师还应牢固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的促进者、协助者和引路人。现代学校教育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不仅应发展学生智能,而且应发展学生的非智能素质;教师不仅应以自己的智慧來点燃学生的智慧,而且应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发展上。
(二)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心智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直接作为课堂心理气氛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鲍德威在研究了73名教师和10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所说:“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乱学生的情绪,而情绪稳定的教师会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
随着社会变革、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教师自身也会常常处于焦虑和紧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和行为是千变万化的,常常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新情况和偶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能够根据变化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进行恰当、果断的处理,这本身也是对课堂心理环境的一种把握。
(三)应培养基本的职业智力个性品质
教师应培养基本的职业智力个性品质,包括:(1)观察能力。学生心理状况和问题的发现,学生思想的变化,都需要教师有较好的观察力,否则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引导,也谈不上自我体察,从而难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无法与学生展开良好的互动。笔者认为,教师如果缺乏观察能力。那么,其教学将会是茫目的、无效的。(2)良好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的流畅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一名教师的思维断断续续,讲课条理紊乱,那么,即使课程再诙谐、再生动,也不会使学生获得发展,学生也不会买账。(3)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是两回事,虽然一个人的言语过程实际上是其思维特点的“直观化”,言语反映着思维。但是强调语言表达能力,重点不在正确的发音和标准的普通话,也不在于选择恰当的词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其表达过程的严密性、逻辑性和清晰度。语言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茶壶里煮饺子”或“辞不达意”的人,无力胜任教师的职务,也无法给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责编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