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烦恼“拐个弯”等

2009-05-27朱文杰郭卫阳孙嘉卿

中外健康文摘B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实验者参与者研究者

朱文杰 郭卫阳 孙嘉卿

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这种发自内心的抱怨——“烦死了,这过的叫什么日子啊!”言语中满是对生活失望的嗟叹!说真的,除了在舞台上和小说里,我几乎没听过有人说这样的话:“啊,我真幸福!”

对于美好东西的追求与占有,人们似乎没有满足的时候;而对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譬如,抑郁、烦恼、苦难,等等,又有谁对它们“贪得无厌”呢?

其实大多数烦恼都来源于我们自身,或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也就是说,我们一边非常讨厌“烦恼”,一边又习惯于“自寻烦恼”!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的权利交在孩子手中。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权利放在先生手里。男人可能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个权利又被塞在老板手里。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老板服务态度恶劣,真把我气炸了!”

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的心情,而使原本能够快乐的自己变得郁郁寡欢。

当我们容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一个信息:我这样烦恼,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烦恼负责!此时,我们就把这一项重大的责任,托付给周围的人——即要求他们使我们快乐。我们似乎承认自己无法掌控自己,只能可怜地任人摆布。这样对我们公平吗?不公平。

美国畅销书作家卡耐基说过这样的话:“把没有意思的工作很有意思地完成。”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让烦恼拐个弯,你眼中的许多事情都会悄悄地发生微妙的变化:排队买东西,站在长长的队伍中,正是你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好机会;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正是由你这只不会弹钢琴的手演奏出来的生活乐章……

作为一个幸福的人应该掌握住自己的快乐,因为此时的你已经具有了敏锐的洞察力,理智的判断力。你不必期待别人使自己快乐,你有能力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与别人分享。学会理解、宽容,在和谐中共享快乐。让我们就这样洒脱、聪明地“让烦恼拐个弯”吧,说不定它就能改变你的生活,也说不定就改变了你自己。

摘自《章贤报》

“报仇”真能带来快乐吗?

拜伦曾说“报仇是甜蜜的”,汉语中也有“报仇雪恨”的说法。二者都强调了“报仇”对情绪的调节——或者带来快乐,或者消除愤怒。人们相信报仇的过程能将他们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救,可是最近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却证实,这是人们对未来情绪的一种错误估计。

研究者邀请了一些大学生参加一个投资游戏。每位参与者会和其他3个人组成一组博弈。他们首先得到1美元的启动金,之后他们会拿出一部分来“投资”,4个人投资的总额增加40%后,再平分给每个人。

从游戏规则中不难看出,如果每个人都把所有的钱拿出来,收益会最大。但实验者安排每个组中都有一个人“搭便车”。他会说服别人拿出所有的钱,但自己却出很少,这样别人的利益会受损,而他的资金总数会快速增长。毋庸置疑,他损人利己的行为,让参与者们很不高兴。

随后,实验者设置了这样三种机会,第一种是参与者可以出一点钱让搭便车者损失巨大,这个过程相当于报仇,第二种是看小组中的其他人报仇;第三种是不报仇。这三种机会随机分给参与者。结果发现,感觉最差的是那些亲自报仇的人,其次是通过别人报仇的人。另外,对于那些没有报仇的人,研究者让他们设想如果自己有机会报仇,情绪体验会怎样,结果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报仇能让自己更高兴。对此结果研究者认为,人们在报仇之前。认为报仇能够让他们摆脱痛苦的情绪,可一旦报复了仇人,他们会不自主地“反刍”,也就是不断去想那件让他们不愉快的事情,而反刍的过程,又带来了负面的情绪体验。

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写道:“复仇在开始时虽美,不久就自食苦果。”这个实验恰恰证明了这个道理。或许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对,宽恕别人的过程,也是在宽恕自己。得饶人处且饶人。

摘自《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实验者参与者研究者
第六根手指
女儿不分场合地爱表现
饿死的毛毛虫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当心,说谎会上瘾!
享受生活的老人活得长
想象拥抱能减轻疼痛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相爱令我们无所不能
街头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