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戏曲
2009-05-26赵山林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211工程”三期“艺术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赵山林(1947- ),男,汉,江苏邗江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中文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戏剧戏曲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241)
摘 要:上海京剧院新编历史故事剧《廉吏于成龙》的演出在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梁波、戴英禄、黎中城、王涌石四位编剧为剧本创作付出的心血,是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剧本以小说为依据,但却不是简单地加以剪裁编排,而是根据戏曲的艺术特质和表现的需要,对小说提供的情节加以概括提炼,汲取精华,并充分发挥想象,向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纵深处开掘,使故事更为精彩,人物形象更形丰满,为小说改编成戏曲剧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新编历史故事剧;《廉吏于成龙》;剧本创作;艺术分析;戏曲艺术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上海京剧院新编历史故事剧《廉吏于成龙》在全国各地演出多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梁波、戴英禄、黎中城、王涌石四位编剧为剧本创作付出的心血,是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这里对其剧本创作的艺术匠心略加讨论,以就正于各位方家。
剧本卷首标明:“根据王永泰小说《清官于成龙》部分章节改编。”剧本以小说为依据,但却不是简单地加以剪裁编排,而是根据戏曲的艺术特质和表现的需要,对小说提供的情节加以概括提炼,汲取精华,并充分发挥想象,向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纵深处开掘,使故事更为精彩,人物形象更形丰满,为小说改编成戏曲剧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一
小说中,于成龙在福建按察使任上“平反”、“免夫”、“充饷”、“免捐”几件事是分开写的。对于以“通海”罪名造成的重大冤案,于成龙在调阅大量案卷和深入牢房查勘之后,向驻节福州的康亲王禀明情况,康亲王比较爽快地就答应重新审理。请求豁免铡草人夫一事,于成龙先向康亲王陈明情况,提出请求,但未得允准,情急之下,欲撞柱而死,康亲王为其一腔赤诚所感动,准许豁免。以皇粮充军饷,是于成龙迫于情势,临机处置,事后得到康亲王追认。然后乘康亲王心情愉快之际,据理力争,免除了官员捐银。事成之后,两人斗酒,各饮了四十大杯。
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叙述,让几个事件一一呈现,好处是脉络清晰,几件事合而观之,也能展现于成龙的性格,但戏曲要求写得更加集中,更加鲜明,戏剧性冲突要更加突出,为此剧本作了大幅度改动,精心安排戏剧情节,设置矛盾冲突。
剧本第一章,于成龙刚到福州,就碰见绿营守备喀林带兵四处抓人,无论和尚庙里的老香火阿福,还是街头卖艺的翠妹母女,都被轻率而粗暴地加上“通海通匪”的罪名。于成龙的随从山牛出面拦阻,也被说成“八成是个奸细”,并且马上喝令拿下。活生生的现实迫使于成龙对于震惊朝野的“通海”大案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就极为自然地引出他“一头扎进案卷堆,把臬司衙门的陈年卷宗翻了个底朝天”(虚写,通过藩司经历勒春之口交代),进而“又出新招,带着手下人等去到南北东西四大监狱察看”(实写,舞台呈现)。当然,写狱中惨状,主要是通过于成龙与狱卒的问答,呻吟惨泣之声、喊冤之声的渲染,写法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再用于成龙且行且思的几个唱段,突出了于成龙逐渐加强的情感反应,使得平反“通海”大案成为不能片刻拖延的当务之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在此时,巡抚大人下达了十万火急的征粮命令,勒春又向于成龙提出了咄咄逼人的捐银要求,冤案、军粮、捐银,这三条线索纽结在一起,简直成了一触即燃的导火索,这就迫使于成龙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见那代天巡狩、权倾朝野、性情高傲、喜怒无常的康亲王。
可以看出,这里作出的主要更动是:
(一)对于“通海”大案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作了充分的描写,为后面平反的艰难以及平反之举的深得民心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以民不聊生、民怨沸腾为主线,将冤案、军粮、捐银三大问题联为一体,删去了铡草人夫一条线,使矛盾更为集中。这样,剧本就顺理成章地进入第二章。
问题尖锐地集中地提出来了,如何解决?绝不能轻描淡写,必须浓墨重彩,写深写透,为此剧本对小说的有关情节也作了大幅度的更动:
(一)在冤案问题上,小说是让于成龙禀报康亲王之后才开始行动,而剧本则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感:对于毫无理由错抓错押的无辜平民,于成龙当场决定全部释放;对于身无过犯牵连入狱的案犯亲属,于成龙决定一律交保候审;对于三千斩监候的人犯,则由于成龙呈请康亲王签发手谕,暂缓行刑,复议重审。这样写,既突出于成龙视百姓苦难如同己溺己饥,急欲拯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因而挺身而出,敢作敢当,又体现他熟谙律法,思虑周密,办事干练,不愧是一位能吏。
(二)对于以皇粮充军饷一事,小说是写于成龙临机处置在先,康亲王追认在后,而剧本改为于成龙请求康亲王下令以仓储暂济燃眉之急,再即刻拟就奏折,用八百里快骑连夜送往京都,追请皇上恩准。皇粮问题非同儿戏,剧本这样的处理更为妥当,也充分体现出于成龙的政治智能。
(三)小说是解决问题之后两人斗酒,可以说是作为余波补足一笔,虽然写得酣畅淋漓,但前后之间难免有点“隔”。剧本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两人斗酒的过程糅合起来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以一种特殊的理想化的方式推动矛盾的解决,以一种特殊的戏剧情境使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现。就康亲王而言,是听了于成龙的陈述,心有所动,但不愿马上答应,于是提出斗酒,借此转圜;就于成龙而言,这次拚命喝酒,绝不是好酒贪杯,也不是“舍命陪君子”,而是“舍命救黎民”,所以只要康亲王没有松口,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他就不能不喝,但又绝不敢舒心一醉。他的为难正在这里,他的痛快正在这里,而他的可敬也正在这里。
二
剧本第三章,是两个“斗酒”高潮之间的过渡。
对于戏剧节奏问题,前人有很多论述,如金圣叹曾经以“洞天福地”与“一桥一树”的关系为例,说明戏剧节奏中“轻重得宜”的妙用。
金圣叹把戏曲结构比作观赏风景。风景有海山方岳、洞天福地的大景,也有“一略约小桥,一槎枒独树,一水一村,—篱一犬”的小景。大景有其“为峰,为岭,为壁,为溪,为坪坡梁磵”之奇,小景也有其“能秀,能皱,能透,能瘦”之妙。大景小景参差错落,相得益彰,形成一种自然的和谐节奏,对于欣赏者来说,也是一种心力上的调剂。如金圣叹所云:“必至于洞天福地而后游,此其不游之处盖已多多也。且必至于洞天福地而后游,此其于洞天福地亦终于不游已也。何也?彼不能知一篱一犬之奇妙者,必彼所见之洞天福地,皆适得其不奇不妙者也。”
戏剧结构也要有这种大小、轻重的变化,才能显得错落有致。金圣叹认为,在“生成必有之大波大浪”、“生成必有之大哭大笑”之间,必须有看似“至轻至淡,至无聊,至不意”之描写,起到调剂的作用,补充的作用,铺垫的作用。这正是节奏变化之妙①。
《廉吏于成龙》剧本第三章,写于成龙处置了三件事:撮合翠妹与山牛的婚事,并且赠银十两,在小说中是民女翠儿要出嫁,未婚夫并非于成龙的随从,于成龙赠银十两,见于第十九回,是于成龙在湖北黄州同知任上的事;撮合阿福与翠妹娘的婚事,并且赠银二十两,在小说中是撮合黄大爷、赖婆婆的婚事,并且分别赠银十两,见于第十四回,是于成龙在广西罗城知县任上的事;送浙东小儿女返乡,见于第二十七回,是于成龙在福建按察使任上的事。剧本将这三件事都写成于成龙在福建按察使任上的事,并且将赖婆婆改为翠妹娘,又让翠妹与山牛结合,以求情节精炼集中,而且山牛跟随于成龙多年,解决他的婚姻问题,也使剧本富有人情味。
第三章写山牛去当铺典当,情节来源于小说第二十八回,不过小说是写史朝卿典当被康亲王长史发现,而剧本是写山牛典当被勒春盯梢,进而向康亲王进谗,引出了康亲王突访于成龙后衙,情节更集中,戏剧性更强。
第三章写于成龙收到夫人生病的家书,勾起了对含辛茹苦的结发之妻的无限思念,并且萌发了辞职还乡的想法。剧本展开想象,让这一对分别十八年的老夫妻在幻觉世界里互倾情愫,表现他们的相濡以沫、心心相印的深挚感情。对于于成龙和夫人的感情,小说着墨不多,剧本这样处理是一个成功的创造。而且邢夫人这位朴实大度、善解人意的女性形象,也丰富了这个戏的人物形象画廊。
总之,第三章所写的处置三事、见信思妻,展现了于成龙作为普通人的丰富情感世界。有了这几笔铺垫,于成龙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有根有底,他甘于清贫,敢于承担,不顾个人荣辱进退,只求对得起天地良心,他为国家、为老百姓所做的一切,都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可钦可敬。
三
经过第三章的铺垫,第四章又出现高潮。
康亲王禁不住勒春在耳边煽冷风,收回于成龙兼署的布政使大印,并逼他缴纳捐款八千两,“以此揭穿他装蒜哭穷的假面,收一收他那狂傲不羁、自以为是的脾性”。谁知于成龙干脆递交辞呈,连按察使也不干了。于是康亲王怒气冲冲,在勒春的导引下,闯入于成龙后衙,“要亲眼看看这个于老西儿他喝的什么酒,吃的什么菜,睡什么卧榻,住什么宅”。等到踏入于成龙卧室,看见陈设异常俭朴,心里一惊。及至于成龙命山牛打酒待客,而山牛手中无钱,情急无奈,打来的是后院的井水——这也是于成龙的习惯,无钱买酒时就以井水解馋,清心明目,这又令康亲王一惊。勒春追问玉镯来历,却原来是翠妹娘拿出救急的传家之宝,再次令康亲王一惊。勒春不依不饶,强行查验床下的竹箱,抖出了于成龙为官十八年所到之处、取自百姓脚下的一包包山泥、流沙、红壤、黑土,更加令康亲王大吃一惊。
这第二、第四惊,引出了于成龙妙趣横生的“半酒”之论,亮出了于成龙感人肺腑的“泥土深情”,把全剧推上了最高潮。
“以水代酒”的情节,小说并无正面描写。第九回的有关描写,似乎可以说是铺垫,说的是于成龙解决了一个棘手问题之后:
忽然想喝几口,站起来找了半天,不见酒壶,开门出去,叫了两声朝卿,回来坐下等他。
不一会儿,朝卿进来问:“老爷,什么事?”
“我的酒壶儿哪去了?”
朝卿道:“酒壶儿在厨房里,没酒了,银子也没有了。”
于成龙不相信地道:“一点儿也没有吗?”
朝卿道:“酒是一点儿也没有了,钱还有二三十个。实在想喝,就喝那种劣酒,四个钱一壶,行吗?”
于成龙无可奈何地笑道:“劣酒就劣酒罢,只要它是酒,有些酒味就行。”
朝卿答应着去了!一会儿却又转来,说:“方才我竟忘了,用了黄大爷好些柴草,那几十个铜钱,还得给他当工钱,这酒……”
于成龙摆着手道:“算了,你去罢,不喝了。”
朝卿去了,于成龙却被那强烈的欲望烧得坐立不安。这个朝卿,真个儿混帐,糊里糊涂,早说没钱,不就完了吗?只说劣酒也能喝几口,待勾起我的瘾了,却连劣酒也没有,颠三倒四搞什么鬼。他舔舔嘴唇,咽几口唾沫,丧气地脱衣上床,想早些歇息,明天好去融水,谁知却不由地要想那喝不到的酒,辗转反侧,述迷糊糊,一夜没有睡好。
天明起床,想起昨晚的事,不觉好笑,忽然文思涌动,有了绝句一首,便以“无酒”为题,以记昨晚窘迫,聊以自嘲。
诗曰:
一夜一壶酒,床头已乏钱。
强欲禁酤我,通宵竟不眠。②
小说的这一段写得很不错,虽然没有直接为剧本所用,但可以说为剧本的有关描写作了一个绝妙的注脚。
小说第二十八回写康亲王闯入于成龙后衙,索酒饮而不得,解决的办法是康亲王自己叫人送酒送菜过来。
与小说相比,剧本“以水代酒”的构思出人意表,可谓神来之笔。除了引出于成龙绝妙的“半酒”之论,恐怕还包含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查箱见土”的描写,小说出现在三十一回,当时于成龙是直隶巡抚,正在回乡葬母途中,而向皇帝进谗、要查于成龙赃物的是直隶布政使索伦,大学士明珠也是支持的。剧本将这一情节移到福州来写,使得笔墨更加集中,而效果也更加强烈。
小说写于成龙广西、四川、湖北、福建等处带来的红土、黑土本来分装在陶罐里,是史朝卿自作主张,定制了十来个木箱,一一重新装过,堆了满满一车。这样的写法,未免有些夸张,甚至招摇过市,不如剧本写一包一包包好,装在一只竹箱里,山牛随身担着,不许旁人来碰,显得真实自然。
剧本对于竹箱所藏究竟为何物,设置悬念,作了层层铺垫。先是第一章,勒春示意差役为于成龙抬竹箱行李,山牛连忙喝住,还说“我家老爷这竹箱里装的,可是千金不换、万金难买的无价之宝。单凭这箱宝贝,十八年的官就算没有白做”。第三章,勒春拿到了山牛送去典当的一只翠玉钏子,对康亲王说“一只玉钏不足挂齿,可要是整整一箱,那就不是区区之数啦”。到了第四章,勒春对于成龙的算计一一破产,孤注一掷,非要查验竹箱不可,山牛和于成龙越是阻拦,他就越要查验,这一悬念的解开也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改编者的匠心。
四
《廉吏于成龙》扣住一个“廉”字做文章,塑造了丰满的于成龙形象。
“廉”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周礼》记载,“廉”的含义为:“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此“六廉”为最早的官吏考核标准。“廉善”指善于行事,能获得众多的好评;“廉能”指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廉敬”指不懈于位,尽职尽责;“廉正”指不倾斜,品行方正;“廉法”指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廉辨”指临事是非分明,头脑清醒。③
从剧本塑造的于成龙形象来看,这六个方面都包括了,突出的是“廉能”、“廉正”、“廉敬”这三个方面。
一场涉及成千上万人的“通海”大案,只用不太长时间便重审复议明白,使得民怨渐消;说通康亲王以皇粮暂充军饷,通达权变,既顾全了大局,又避免了扰民,非“廉能”而何?所以连康亲王都由衷佩服:“看起来通海案重审得当,借皇粮援大军运筹有方。”
“日食粗粝”,“佐以青菜”,人称“于青菜”。“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问短长”,做了十八年官,身为一省按察使兼布政使,甚至困窘到无钱则典当衣服、无酒则以水代酒的地步,非“廉正”而何?
“非吾之有莫伸手,非分之财莫进门。这是我于成龙一生箴训,不负朝廷,不亏黎民,对得起天地良心!”这是于成龙做人做官的基本信条,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作为官吏理当“常怀敬畏之心”,非“廉敬”而何?
由此看来,“廉敬”是根本,心存“廉敬”则官风自然“廉正”,“廉敬”、“廉正”才有可能做到“廉能”。这里存在一个“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关系。《廉吏于成龙》一剧,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责任编辑:郭妍琳)
① 以上所引金圣叹语均见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五《请宴》总批,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141页。
② 王永泰《清官于成龙》,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149页。
③ 忠全、玉西《“廉”字的六层含义》,《共产党人》,2005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赵山林.《琵琶记》与古代曲论的几个重要命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8-72.
From Fiction to Xiqu Opera
-Artistic Ideas in the Creation of Honest Official YU Cheng-long
ZHAO Shan-lin
(Chinese Depart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Abstract: New historical play Honest Official YU Cheng-long by Shanghai Peking Opera Troupe has evoked worldwide repercussions throughout China. LIANG Bo, DAI Ying-lu, LI Zhong-cheng, WANG Yong made painstaking efforts in creating the play and their efforts are the basis of the great success. The play is based on the fiction, but instead of simple adaptation, the playwrights summarize the fiction plot and take the essence according to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ressional requirement of Xiqu opera, and make use of imagination to dig characters' inner world so that the story is even more wonderful and the characters are even more vivid. The success of the play provides beneficial experience for the adaptation from fiction to Xiqu opera.
Key Words:new historical play; Honest Official YU Cheng-long; play creation; artistic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