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2009-05-26桑俊
桑 俊
在刚刚揭晓的第81届奥斯卡颁奖礼上,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简称《贫民富翁》)凭借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备受好评的剧情效果,一举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改编、最佳剧本、最佳配乐、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歌曲、最佳电影剪辑等八项大奖,不仅成为本届“中奖率”最高影片,也成为“含金量”最高的一部影片。其实《贫民富翁》横扫奥斯卡并非出人意料,早在2008年8月30日,它在科罗拉多州的Telluride电影节上首映时,就获得了极大好评;9月7日它参展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时,不但成为“今年第一部最受认同的成功作”,还获得了多伦多电影节的最高奖项——人民选择奖。
到底是什么让这样一部取材于印度而由西方人执导的影片如此“深入人心”并且让人“狂热的爱”?隐含在这部影片之中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一、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情节是任何一部电影吸引观众必不可少的,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定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改编自印度人原著的畅销小说《Q&A》的《贫民富翁》讲述的是一个令人激动的爱情梦幻曲,一个关于至死不渝的爱恋故事。在一个老套的爱情题材中如何拍出新意,并让人获得一些触及内心的感动,情节的曲折和跌宕起伏就成为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最基本条件。
杰玛·马里克是来自印度孟买的街头小青年,他目前正在遭到印度警方的审问和拷打,原因是杰玛参加了一档印度颇受欢迎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电视直播节目,然而就在他要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他被捕了,有人揭发他作弊。杰玛当然矢口否认。
在向警方解释为什么能答对每一道问题时,杰玛的经历也慢慢呈现在人们面前。他小时候的生活,在宗教冲突中丧生的母亲,他和哥哥舍利姆认识的新朋友拉提卡——他一生的挚爱。三个无家可归的少年被一所孤儿院收养,每天在街上以乞讨为生。但孤儿院的负责人却想弄瞎他们的眼睛来增加乞讨的收入,于是他们逃走了。就在他们爬火车时拉提卡却因意外失足再被孤儿院的人捉去。兄弟俩辗转在泰姬陵附近安顿下来,杰玛以给游客提供导游服务为生,而哥哥舍利姆则与街头混混一起偷盗成性。
杰玛日夜思念着拉提卡,他最终说服舍利姆一起回到孟买寻找拉提卡。一系列的变故虽然使他见到了拉提卡,却再次失去了她。她被黑帮老大夺去,而兄长也成了黑帮的帮凶。为了找到拉提卡,杰玛参加了《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电视节目,因为他知道拉提卡喜爱这个节目,这是他可以找到拉提卡的最后机会,她一定会看到他。此时,隔在杰玛与2000万卢比之间的,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
警察认为杰玛的故事“虽然怪诞,但貌似有理”,于是放他回去继续参加比赛。拉提卡在电视上看到了他,而此时舍利姆也幡然醒悟,放走了被他关押的拉提卡。最后一个问题是“请说出三个火枪手的名字”,杰玛不知道答案,于是他使用电话求助。电话打给他的哥哥舍利姆,接听的却是拉提卡。杰玛终于找到了拉提卡,可惜她也回答不上这个问题。最后杰玛猜了一个答案,可喜的是他猜对了!而此时舍利姆为了能让弟弟杰玛和拉提卡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与黑帮老大同归于尽了。那天夜晚,杰玛和拉提卡终于在火车站相见了。他们高兴地拥抱在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
影片以杰玛和拉提卡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在杰玛对拉提卡的得到一失去一再得到一再失去一最后得到中跌宕开来,引人入胜。可以说是杰玛心酸的遭遇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一向挑剔的奥斯卡评委,使这部投资仅1500万美元的影片最终成为奥斯卡颁奖礼上的最大赢家。
二、叙事独特、扣人心弦
《芝加哥太阳报》认为《贫民富翁》是“严肃的浪漫在叙述的力量下爆发”。影片以一个参加百万富翁电视节目的少年,在逐步回答各个问题的同时,闪回他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从而具体而微观地反映出印度这个东方古国在近十多年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诸多落后和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影片精细复杂,叙事聪明而独特。本片以三段叙事进行巧妙剪辑:一是杰玛在电视直播现场,在摄影机前,在主持人和众目睽睽之下回答可以让他得到2000万卢比的问题;二是杰玛被警察抓走,因为怀疑他涉嫌作弊,在警察的拷打和盘问下重新揭开这些问题,解答他能答对这些问题之谜;三就是这个问题,在他的生命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与此相联系,他的人生经历给了他什么样的启示。
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观众对整部电影的感染力,从问题一“1973年的动作电影《囚禁》的主演是谁”到最后“在亚历山大·大仲马的书《三个火枪手》中,其中两个火枪手叫做阿托斯和波托斯,第三个火枪手的名字叫什么”,影片以电视节目的十个问题为“由头”来进行一一展示,描述了主人翁杰玛·马里克的艰难人生,而隐藏在数个问题背后的,却不仅仅是杰玛一个人的生活和成长,它更多地是展现了整个印度社会底层贫民的生活状态。
一部优秀的电影同样离不开扣人心弦却又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结局。《贫民富翁》的高潮段落设置得非常成功,三条展开的故事线和人物在最后一刻汇聚到了一起,给予观众强有力的震撼。影片没有主角热血澎湃的演讲,也没有参与讲解的画外音,更缺少起提示作用的字幕,导演所要阐释的所有思想和主题,都巧妙地通过三条叙事线融入了整部电影当中。出生低层青年顽强的成长与执著,贫贱兄弟的骨肉情深,患难与共的生死爱情以及平民百姓所渴望而不可及的名与利,可以说这是一部所有低层民众的个人奋斗史诗,它所给予观众的震撼和思考,是足以和那些被誉为经典的电影作品相媲美的。
三、异域文化、别具魅力
由于《贫民富翁》的导演丹尼·鲍尔是第一次到印度,因此他对于印度的文化等显得特别小心。“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都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学习印度的文化以及文化的种种知识。一是因为我在陌生的环境中取景,我必须对其有所了解;二是我大部分的工作人员也是印度人,为了表示尊重和应该有的理解我必须要学习。”“在拍摄过程中我所做的只是尊重我所在的这个国家,尊重他们的文化和历史。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没法做出改变,去强求或去主宰什么,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很难去驾驭和超控。于是,我就任由影片随着情节自行发展,也许顺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只要放开怀抱,用宽容的心接纳新事物,奇妙的结果就会产生,事实也证明如此。”跟西方文化不同的是,印度文化中的“宿命论”使丹尼受到很大的震撼。“在我们接受的一些意识教育和文化中,讲的是‘人定胜天,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印度文化中,这种天定的命运异常强大,人在命运面前是很渺小而无意义的。每个人都自有一方天地和自己的角色,人在命运前需要做的只是顺天意而非尽人事。”
丹尼将自己理解的“宿命论”也反映到了所拍摄的影片中。电影一开始就向观众提问:2006年孟买,杰玛·马里克还差一个问题就能赢得20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有
四个选项:A.他作弊;B.他运气好;C.他是天才;D.命中注定。影片结尾,杰玛和拉提卡在火车站相遇、相拥,手挽手走向幸福的未来。而片头那个问题的答案而呼之欲出:D.命中注定。这个答案也再次强调了印度文化中的“宿命论”思想,即你现在的境遇无论好与坏,都是命中注定的。接受命运的安排,刻意的作为无济于事,是你的终将到来。
影片同时也涉及了印度的宗教、种姓问题。在回答问题三“教义中描述的罗摩神,他的右手里握着的是什么”时,杰玛说道:“每天早晨醒来我都会想起这个问题的答案。”杰玛的妈妈死于宗教冲突,因为他们是穆斯林所以被印度教徒所忌恨。如果我们对印度文化中的宗教和种姓问题还缺乏了解的话,2008年5月底印度首都新德里爆发种姓冲突,43人死亡;同年11月26日孟买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伊斯兰极端分子所为,造成188人死亡。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罗摩神手中握着的也许只能是弓和箭,它始终是难以摆脱宗教、种姓矛盾与冲突的羁绊。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拥有辉煌而灿烂的文化,如泰姬陵、恒河都极具代表性,影片对此都有所展示。在印度的历史上还诞生过许多有影响力的诗人,如泰戈尔,如苏达斯,同样古老的还有印度的《薄迦梵歌》。影片在向我们讲述作为发展迅速的世界经济中心的现代社会时,也揭示出一个穷困潦倒的第三世界国家,而片中所呈现的浓郁的异域文化氛围,使影片具有别样的魅力。作为印度电影的典型特色——印度歌舞也在影片的最后使观众再次领略了印度出色的音乐与舞蹈,其动感的节奏,亮丽的服饰加上俊男美女无一不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作为一部成功的影片,《贫民富翁》还有许多其他的优点。如它的音乐,时而如激流勇进的鼓点,时而如砰砰的贝斯,在悬念重叠的紧张中隐约有温情的女声在那里浅唱低吟,并且不断复现,似乎贴着人的心。影片的拍摄技巧同样令人难以忘怀,如常常用闪回的镜头表现时间的流逝——前一秒钟还是稚气未脱的青涩少年,一辆飞驰的火车匆匆而过之后,少年转眼变成了高高大大的青年。影片运用了很多的特写镜头,如拉提卡在火车站寻找杰玛时紧张焦急的脸;杰玛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举国上下的热情,特别是贫民窟百姓期待、渴望的神情等,在一个特定的银幕空间里,将一个个局部放大出来,给观众以深刻印象。同时,演员的出色表演也是影片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成群结队的贫民窟小孩给这部凄美的感情剧平添了几分厚重和真实感。《综艺》影评人托德·麦卡锡(Todd McCarthy)称赞道:“它是一部巧妙的剧情片,也是得以一窥一个越来越聚焦于世界闪光灯下国家的机会;《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充满生机,虽然是由外来人士制作,但他们很显然已与这个地方心心相印。”
总之,《贫民富翁》套用好莱坞“小人物打败巨人”的英雄电影惯用的故事模式,实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好莱坞风格的完美结合。它采用边缘性题材,以相对写实的笔触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彷徨与挣扎,不仅使观众增加了对其的好感度,也使片中所提出的问题得以获得主流社会更多人的关心和重视,影片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也即干此。它扣人心弦,让人激动,让人心碎,却又使人振奋,观众结合自己的经历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