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09-05-25沈益民
沈益民
【摘要】早在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 “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提出,为分层次教学理念的创立提供了基本依据。隐性分层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特征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进行因势利导,从保护学生情感出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发展。
【关键词】学生差异 以人为本 隐性分层 体验成功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是中学阶段学生完成复杂学习任务、获得知识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外显学习是受意识控制,需要意识参与并采取一定策略的学习方式,是有目的、有选择性注意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类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其根本特性是需要有意识地努力参与。与外显学习相反,内隐学习则是没有明确地意识到或陈述出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规则是什么,但却获得了这种规则的学习方式,即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情境中复杂知识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上都存在着个别差异,一个班的四、五十个学生分别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成绩和知识基础,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学工作要取得最大的效果,使学生的内隐认知机制在英语学习中自动发挥作用,就必须针对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掌握学生学习基本情况下,实施分层教学。
然而,在当前的一些显性分层次教学中,虽然有利于教师整体施教,有利于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易产生自卑感和低人一等的心理,这种分层次教学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不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分班分层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往往会降低对这些学生的要求。而分层教学主要是避免“一刀切”、“齐步走”,允许学生顺次达到教学目标,并不允许学生可以不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运用隐性尺度法,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施教。
实施隐性分层教学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既可让优等生为后进生提供智力刺激,使后进生学有榜样,变得积极起来,也可让优等生在给差生的辅导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学习更加巩固,进一步深化。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1.学生分层。隐性分层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和学习潜力进行分层,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学习主动,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接受能力强,潜力极大。B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一定的进取心,但基础不扎实。C层次的学生基础较差,有的有学习障碍,有的对学习不感兴趣,懒于开口,怕吃苦,缺少家庭辅导条件。通常只有任课教师知道学生的分层方法,而且学生分层是随着学生积极性、能力以及成绩波动呈动态变化的。因此,分层结构的构成主要是以学生的“自我感觉”和“自我定档”为前提的。隐性分层教学中,学生分层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不要硬性规定,也不提倡按照学生的成绩重新排座位,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非常在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当他们被教师鉴定为差生时,很可能会放弃努力。所以,隐性分层教学中,学生的分层应该是松散的、弹性的、自主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2.目标分层。目标分层是实施隐性分层教学的保证。在教学实际中,如果对差异较大的学生制定同一的教学目标,很可能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差等生跟不上的局面。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才能达到激发各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因此,在每一节课前先分析教学内容,把教学目标分层为共同基础目标、预备内容目标和扩展内容目标。共同基础目标,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而且必须达到的最低教学目标,也就是C层学生的目标。预备内容目标,即多数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经过自身努力可达到的水平,这是为B层学生而准备。扩展内容目标,适合少数学有余力的A层学生,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例如,在新目标七下 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PartB 的教学中,笔者要求C层学生能够听、说、读、写动词短语sleeping、climbing、 fighting、swinging 、drinking water及部分形容词,并能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描述,如:The Koalas are sleeping.使他们能够完成共同基础目标即可;要求B层学生在完成共同基础目标时,能作适当的发挥和想象,如:Im a lion iger..., Im sleepingjumping like this.并能做出相应的动作等;要求A层学生能够对本单元P13面的主情景图进行综合描述如:This is a big zoo.I see many animals.Look! The mother elephant and the baby elephant are drinking water. The dophins are swimming.…All the animals are very happy.在完成共同基础目标时,要让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并着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3.施教分层。施教分层是隐性分层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即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如在新授课中,教师会采用时间差分层授课。一个新知的引进,对A层学生来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并能举一反三;B层学生积极争取赶A层;C层学生则重复多次基本内容。同时我们还采用“递进法”提出问题,让A、B层学生能有机会得到提高,使他们“吃得香”,而C层学生也能回答开始的简单问题,感到受益非浅。在复习课中,我们利用A层学生的复述和编出新对话来带动B、C层的学生进行复习,这样使各层学生自然产生出比、学、赶、超的动力,使学生的内隐认知机制在英语学习中自动发挥作用,大大地开发了学生中的资源和各层学生的潜能,有力地提高了分层递进教学的效果。
4.操练分层(课堂)。教师设计的任务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操练中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档次的操练,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选择练习。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中学英语口语的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英语是非常必要的,应该提供给每一层学生活动的机会,特别是应多给后进生活动的机会,如先让C层学生读简单的单词和句型,然后再让B层学生读复杂的单词和句型,A层学生读复杂的句型和课文。例如,教学新目标七下 Unit 11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 Section B时,笔者指定让C层学生朗读:watch,sunglasses,belt等基本词汇;B层学生朗读:Well,I have a watch,a scarf and sunglasses.并自己造句;而A层学生则朗读3a Whats Cool?的短文,给B、C层的同学一个模仿和学习的缓冲过程。课堂的操练是检验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操练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特点,因材施教,对待后进生应多一些耐心与爱心,多一份表扬与鼓励,让每位学生都体验成功喜悦
5.活动分层,以个体学习和小组互助形式相结合。小组活动是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践的机会,杜绝课堂教学中出现 “被遗忘的角落”。由于所教内容不同,小组活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对话表演、小组猜谜、小组谈论物品、小组测试互评等,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量力而行。
(1)小组比赛。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加机会,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自信的交流场所,可以运用成功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小组比赛。
(2)男女比赛。通过男女比赛方式,进行一个单元或一个模块的综合复习。首先布置复习范围,学生的好胜心强,为了取胜,好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各自组内的差生,课堂上有问有答有争论,比赛包括情景对话、听力抢答、自由问答等。他们彼此互抓弱点,千方百计不使自己丢分,使复习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境地。
6.作业分层(课后)。作业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由于课堂教学目标不同,为巩固所学内容,设计的作业也应有所不同。如在新目标七下 Unit 11,Section A的作业布置中,笔者要求C层学生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要求B层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形式书写句子,要求A层学生能够围绕给出的语境和例句,作扩展练习,进一步创编新的对话。并鼓励各层次的学生在完成本层次作业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其他层次的作业。
7.评价分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隐性分层评价,即及时公布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隐性分层评价应具有及时性和鼓励性,它与以往教学评价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全班学生,较多地着眼于全班同学的相互比较;前者以对各层次学生具有适应和挑战性的目标来衡量各层学生达标情况。分层评价分两类:
(1)学生自己评价。
(2)教师给予评价。
采用隐性分层评价,鼓励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起点有所进步,也避免了“一刀切”。同时,隐性分层评价力求理性化,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隐性分层教学作为分层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既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学习心理变化的要求,又符合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要求,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只要在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都加以重视,就一定可以促进教育质量地全面真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张菁.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浙江教学研究,2000,(4).
[3]杨哲美.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J].浙江教学研究,2000,(4).
[4]师资通识培训[Z].浙江省教育厅,2000.
[5]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