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之我见
2009-05-25蔡兆林
蔡兆林
摘要:本文运用比较法分析课文,结合实例阐述语文知识综合训练,讲授语文常识,令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比较法;运用;语文教学
比较,也可称对比,即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比较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令学生遵循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一、运用比较法分析课文
教育心理学的思维过程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思维活动,分析和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础,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分析课文时,可以运用比较法,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如指导学生分析《变色龙》时,先让学生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的“判决”的有关语句,然后我把这些语句归纳,画出变化的曲线图,把对“案犯”小猎狗与“原告”赫留金的判决进行对比。同是狗咬人事件,而奥楚蔑洛夫“断案”的结果却善变,“异”的原因何在,其“根本依据”是估计小猎狗的主人是谁,他的态度是随着小猎狗主人变化而变化。通过对比,学生不难理解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见风使舵、狡诈善变、欺下媚上的人物,其“变色龙”的卑污灵魂也随着披露出来。
运用比较法分析课文,使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会较深刻。因为任何客观事物总是包含着相互矛盾的对立面。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对比鲜明,能帮助学生迅速地抓住特征,体会全文的中心思想,同时也防止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出现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二、运用比较法进行综合训练
我们提倡的教学讲究效率,注重素质教育。语文课教学,需要阶段性的总结和考前复习。所需时间短,学习内容多,这就必须要进行综合训练。如指导学生复习立论性的文章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感知下面各篇文章的论点和论证方法:《谈骨气》《事事关心》《说谦虚》《怀疑与学问》《要认真阅读》。然后,我们从论点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横向对比,总结一般议论文的规律。这些文章尽管中心论点的提出、论证的方法各有个性特征,但又存在共性。论点的提出可以归纳为题目、开头、中间、末尾这四种情况;论证过程采用分层论证法、层层深入法、正反对比法等多种论证方法,都是围绕“摆事实,讲道理”的基本方法而进行的。通过综合、比较的联系思维,学生对立论性的文章会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不但巩固了其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综合训练中,如果我们把已学的课文内容,放置在一定的知识范围内,进行纵横交错、瞻前顾后、上挂下联、左右衔接的比较联想,就会收到时间短、见效快的教学效果,有触类旁通、“墙里开花墙外红”之妙。
三、运用比较法讲授语文常识
讲授课文常识时,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番比较。由于比较的知识点较鲜明,学生易于发现问题,从而
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运用比较法教学,主要在于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思维独立地去获得知识。如讲授比喻的修辞方法时,我把明喻、暗喻和借喻放在一起比较。它们共同之点在于都是根据类似事物进行的联想,不同之处在于从内容方面说:一般的比喻句是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的,但又有区别;明喻和暗喻都具有以上三个因素,而比喻词却不同,明喻的比喻词常用“像……似的”“好比”“仿佛”等,暗喻的比喻词常用“是”“成为”“当作”等。如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②“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这两个句子的本体分别是“桥洞”和“景色”,喻词分别是“像”和“是”。学生根据明喻、暗喻的特征,很快判断①句为明喻,②句为暗喻。而借喻直接用喻体当做本体来叙述,不用比喻词。如“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此句,用“箭头”比喻“雨点”,用“瀑布”比喻“檐口上流下来的雨水”,句中隐去了本体。学生根据借喻特征就能判断这个句子是借喻。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抓住三种比喻句的各自特征,判辨有规可循,较容易掌握所学知识。运用比较法,还可以把容易混淆的东西辨清。如形似字,“折”和“拆”,“敞”和“敝”。这类字,有的只是多一笔或少一笔,有的形状极为相似,难以辨别,但通过比较,就能清楚地发现字形的微小区别,避免滥用错别字。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从培养分析能力角度来说,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思考、分析、比较中主动领会文章的要点,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能有所发现,使知识不限于某一点、某一个框框,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从学习心里角度来说,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个性特征,概括其共性,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习需要,正确运用比较法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