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过冬”
2009-05-25
◎ 吴敬琏◎ 林毅夫◎ 郎咸平◎ 樊纲◎ 隆国强◎ 李子彬
吴敬琏(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面对正在发展中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应该加快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当前对中国来说,强调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而改变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对中国来说,有三句话很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强身健体,自求多福。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政府要加强扶持中小企业,但中小企业淘汰掉一部分,也是不可避免的。
樊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经济学家)
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机会大于困难。当西方面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个人反倒更希望大家关注中国金融改革的问题。我们必须朝着市场化道路走下去,才能建立全球性的竞争力。
李子彬(中小企业协会会长)
面对当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中小企业要把面临的严重困难转化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学会自己保护自己,自己救自己,转变企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
首先要收缩战线,稳住资金链。当前一些地区的民营企业资金断链渐成蔓延之势,企业一定不能盲目扩张,一定要控制投资规模,收缩战线,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资金融通。
第二,我国已经到了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调整转型时期,广大中小企业的唯一出路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降低物质消耗,包括能源消耗,减少排放,提高产品附加值,走“专、精、特、新”发展的路子。也就是说,企业必须苦练内功,加快产品结构的升级优化。
挑战也是机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产业化、节能环保型产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将面临新一轮发展的大好机遇。
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金融危机中,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跨国资本流动多,资本的巨大流量进出本身带来极大风险;二是监管能力不强的问题,例如“热钱”问题,政府下了大力气控制,但还是管不住,说明监管能力有待提高;第三是国内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发育不健全,金融企业竞争力很弱;第四个问题是我们金融的一些最为关键的参数偏离市场,比如汇率、利率,在全球化背景下也孕育着很大的风险。
郎咸平(著名经济学家)
去年,我告诉一个企业家,如果2007年你觉得日子难过的话,2008年日子一定是痛苦。2009年呢?我认为会更差!因为我们的制造业,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从未经历过的萧条期。
我们制造业最本质的问题,就是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利润很低。由于不掌握定价权,汇率的上升、成本的上升等无法反映在市场上。增值税改革对企业会有所帮助,但这是宏观的问题,企业现在需要的是微观的帮助。
林毅夫(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尽管中国也受到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三大因素将帮助中国较好地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三大因素是:中国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存在资本管制,中国货币政策稳健。有以上的良好基础,中国可以通过刺激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在刺激内需方面,中国可以增加农村投入、实现产业升级、加强教育和医疗开支等。(编辑/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