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德育模式探讨

2009-05-25刘志伟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德育模式核心价值观德育

【摘 要】 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德育培养的主体模式应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从其方法来看,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从其途径来看,应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德育教学并重;从其内容看,应重视传统文化的培育。

【关键词】 德育;核心价值观;德育模式

道德教育历来被看作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文化变迁、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道德价值观是个体道德品质的核心要素。因此,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也就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道德与道德价值观

道德就其本质而论,应该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维护自身生活,实现人生价值,完善人的本质,协调或消解人性内在及外在矛盾所形成的,通过内心信念、评价态度、行为规范、公众原则等方式起作用的观念或实践系统。这里所谓人性内在及外在矛盾,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个体自我内部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将这种关系合理引向和谐、融洽与统一,从而促进人性的完善和最后解放,便是道德所欲达到的最高境界。而所谓“道德价值,就是这种道德本质通过道德实践的实现。”[1]

在学校教育中,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往往被看作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个体的道德价值观一旦形成,就直接影响个体道德目标的确立,支配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在个体的道德生活中发挥着行为定向、发动和调控的功能。

二、当代价值观多元化及其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与社会转型相适应,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的、积极的、开放的、变动的、现实的发展趋势。从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公利与私利的关系上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主体意识增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确立了个体的主体地位,提升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二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呈现所有制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等。人们现实存在和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三是生活观念日渐开放。随着社会开放度不断拓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人们的生活观念也日趋开放。四是功利意识增强。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促进人们增强功利意识,淡化了“重义轻利”的文化传统。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社会的思想观念与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表现为新旧观念杂陈、良莠交织,如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与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并存;开放、竞争、效益、效率的市场经济意识与封闭、狭隘、因循守旧的小农经济意识并存;现代的自由、民主、人权意识与最落后的封建专制主义观念并存。

三、我国新时期的主流道德与核心价值观

我国现阶段主流道德的宗旨是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一方面,道德直接服务于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优越的物质条件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但优越的物质条件并不是社会和谐的全部。社会的和谐至少还包含有安全的生活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高雅的艺术气氛和优美的居住环境,而道德为这些条件提供了一种有效控制机制,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稳定的思想环境。另一方面,道德旨在优化生活环境,实现人类幸福。无论是思想理论抑或实际生活,道德为人们选择和确立的正确的终极目标,只能是实现全人类的幸福。而以人类幸福作为终极目标的道德又可以促进社会和谐。[2]目前我国社会的主流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他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个人幸福,而是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流道德的宗旨也可称为“主流价值取向”。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指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我国现阶段的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主流道德与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主流道德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而核心价值观是主流道德的体现。在道德多元与价值观多样化的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主流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大学生德育模式探讨

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价值观研究、宣传和教育都是“以社会为本位的”。[3]随着社会转型和观念更新,特别是在学习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探讨和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观及德育模式无疑是必然和必要的。

“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从其方法来看,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从其途径来看,应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德育教学并重;从其内容看,应重视传统文化的培育。

1、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界长期探讨的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首创并实施了因材施教。它是一个“静态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概念”。作为“静态概念”,指的是作为教学原则的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作为个体先天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的教育,即把人的先天资历的不同作为施教的根据。“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4]并且因此而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一语。作为“动态概念”,是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且还在发展着的受教育者,针对发展的状况所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不同的教育。从这两个角度来认识因材施教,前者从横向来考虑,更多关注的是人性的问题;后者从纵向来考虑,更多关注的是人的发展问题。而对于道德教育的因材施教,也应该从这两个纬度来进行思考,既不能脱离对人性的考虑,也不能脱离对道德发展的动态理解。

(1)因材施教的前提。从招生源头上加以把握,建立依道德发展特征为主要招生参考条件的道德教育类特色学校。在招生源头上入手,将在道德发展方面具有相同特征的学生招到一起,建立道德教育类特色学校,是实现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制度前提。

(2)因材施教的方式。首先应重视道德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建立规范完整的道德档案。只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因材施教的道德教育可以采用学生自主选择的分组方式。针对学生生活中存在着道德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选择,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来分组,如针对恋爱问题处理不当而导致的道德问题,存在这方面问题的学生可自由地成为一组,并根据这一问题自主选取活动方式,并以道德剧或调查报告的方式来进行总结。这种方式,不仅具有科学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德育教学并重

(1)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包括: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调察访问、调查研究、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自1984年以来,由教育部、团中央组织开展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己历时多年,“增知识、长才干、做贡献”是其主要宗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是其主要形式。②素质拓展活动,主要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构学生亚文化群的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的一种主动选择和满足需要的自我安排。社团为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成为发挥学生兴趣特长、培养探索精神、创新能力、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③创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科技文化服务和劳动服务或创办知识技术、服务产业,培养自立、自主、自强精神,锻炼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创业基本素质,并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实践行为。

通过上述多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能力。

(2)课堂德育教学。如何寓德育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呢?首先,应该从各学科特点出发,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第二,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格;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促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

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和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掘该学科的特点,使知识的掌握与德育做到有机的揉合,自然的渗透。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发展了智力和能力,就会使他们的思想、观点建立在更加牢靠的科学基础上;而学生的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去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发展智力和能力。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作自己的高尚职责,切实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重视传统文化的培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大学生良好道德价值观的沃土。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已经深深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品质和性格,成为制约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大学生良好道德价值观的沃土。[5]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爱国主义是所有国家对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具体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孔子提出了“刚健奋进”、“发奋忘食”、“自强不息”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文化精神;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的人格精神,要求人们具有浩然正气;《易经》又特别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们效法天体的意志刚健有为,生生不息。

在品德修养上,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孔子指出,道德是可以感化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他还指出,道德可以通过心理感化的方式达到自主性道德,“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自省也”,[7]注重调动被教育者的一种内在的自觉,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新时期,树立道德的榜样,注重自主性道德以及老师的言传身教,是我们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向传统文化借鉴的重要内容。

道德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是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考虑到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是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 商戈令.道德价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80.

[2] 伍志燕.中西当代道德价值观念的比较研究.唐都学刊,2008.1.

[3] 孔润年.试论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观.伦理学理论研究,2006.7.

[4][7] 出自.论语.

[5] 胡艳玲.对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思考.安顺学院学报,2007.6.

[6]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作者简介】

刘志伟,怀化学院教师,南华大学伦理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学.

猜你喜欢

德育模式核心价值观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学生素质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研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模式改革?探索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