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探讨

2009-05-25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课程改革职业教育

林 燕

【摘 要】 职业技术学校应更加重视教学内容的调整与修订及课程改革工作。课程改革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主要内容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基本原则是应遵循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原则、课程体系整体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课程,始终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领域中一切改革最终必将影响和归结到课程改革。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规模和教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前要进一步提高质量与效益,除了职教体系、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外,课程领域的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宏观合理调控、微观充分搞活的关键,特别是针对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人才具有特殊性,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的特点。

课程改革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将来在社会的定位和主要的人才培养规格。当前,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及企业用人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用人的主体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即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向多种所有制形式企业转化,从单一的第二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化;二是对培养目标呈现多元化要求,从单一技能向复合型转变,从单一的中级技术工人向初、中、高各档次人才变化,大力发展高级技工教育;三是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从单一的学历型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并存、长短班并存、就业前与在职培训并存的多种形式并举的方向发展。因此,职业技术学校要重新“定位”,找准“位置”,根据市场及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编制教学,组织教材,配备教师,完善实习实验设备等,办出自己的特色与品牌。

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研究、开发、构建一个紧贴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体现以下特征:一是以能力教学为核心。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确保各项能力目标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二是以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为框架。围绕能力教学,课程势必要相对综合化,既要有利于完整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又要与职业资格标准和继续学习的入口标准衔接,体现终身教育思想。所设置的课程应是教育目标的分解与具体化,课程体系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教育目标框架。三是具备“弹性适应”功能。课程设置是改革过时、陈旧的课程内容,大量吸收与现实社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新知识、新科技;要改革过于呆板,不能灵活跟踪社会就业要求和学生求学需求的课程结构,形成动态的具有“弹性适应”的课程体系。四是以满足共性与个性同步发展为主体。课程设置既要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为学生今后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五是以便于评价管理为标准。课程设置既要便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也要有利于学校微观管理的实施,既要体现学校教育的规范性,又呈现较强的灵活性。解决好教学内容有限与知识无限的矛盾,教学时间有限与学习内容知识增加的矛盾,教学内容陈旧与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的矛盾,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矛盾,宽与专的矛盾,全面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等等。

科学合理的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全面的灵活的能够获得较大效益的课程体系。确定这一方案,必须根据教育目标所界定的规格层次及其职业岗位需求体现教学现代化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组合课程结构、内容及教学目标。课程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原则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其课程必须既能及时更新,又要相对稳定。不及时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无法生存与发展;不相对稳定,就不可能高质量地进行师资、教材、设备建设,就不可能通过高质量的教学来确保培养目标的完成,也就难以使学校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要做到根据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劳动力市场变化及生源状况等,及时对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与补充。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及专业特点,既可能在大范围内进行“宏观调整”,也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微调”。如钳钣铆专业在了解到社会对模具钳工需求较大,因此对该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模具钳工课程。又如电子电工专业,我们根据调研,对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也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增加了家电维修、工厂供电等较实用的课程。为了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最新技术、工艺、材料、设备及技术发展动态,可在每个专业最后一学期的理论课上开设新技术讲座,以弥补过去专业课无法讲授的新内容。

2、课程体系整体性原则

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应当建立健全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形成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适应职教生源的特点,更便于管理、操作的质量标准;既要与从业资格标准衔接,又要与继续教育入口标准衔接,使学生具备继续学习的基础,以适应现代社会从业者终身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基础上,合理地分解成学年、学期、阶段目标,使素质教育与能力训练体系中的各项要求与不同阶段课程实践有机结合。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关键。近年来我校注重加强实习环节,在教学时间分配、教师配备、完善教学设施及实习场所等方面都给予倾斜。在编制教学计划时,第一学年以理论教学为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了10周实习,加强了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理解,为第二学年讲授专业课提供感性基础;第二学年安排一半的教学时数,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与实习;第三学年,全面安排实习,进行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实习方式采取校内外结合,与厂、商等企业挂钩,设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些措施,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发展,职业教育要转变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智能为核心,以专业为基础,以实践为重点,以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全面适应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人才,为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林燕(1970-)女,江西南康人,西飞技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课程改革职业教育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