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探究

2009-05-25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文化导入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范 伟

【摘 要】 本文针对我国传统英语教学中的重语言知识,轻文化的现象,通过探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笔者最后结合实际提出文化导入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多,英语作为国际公认的交际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然而仅仅掌握英语语言形式本身即词汇、语法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就对中国传统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传统外语教学,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第四条教学原则中规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了包括正确使用语言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能够灵活地应对文化差异的能力。对于培养外语文化意识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传播、接受、运用的载体。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表达的工具,人类思想的形成借助于语言,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对于语言的形成、使用和发展起着制约作用。Brown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如若将两者分离,必然会损其一。”由于各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带来了不同的语言。这些文化内涵又渗透在不同民族语言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英语学习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学习,这就必然涉及到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的学习和理解应该了解本国与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否则会导致文化失误,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为了达到语言学习者的真正目的—交际,避免在交际中出现“文化错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能力的外语人才,应该把文化教学引入课堂中来,注重文化知识的熏陶和文化能力的培养,从而营造出一个异域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不自觉中学习了解他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

1、背景知识导入法

在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法的影响下,当前仍有很多英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注重语法和语言运用能力,而忽视了文化因素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忙于解释词义和用法,忙于分析句型结构和翻译句子,而往往轻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有时觉得课文难以理解,其中最大的障碍不在于语言本身,而是由于他们对文章的文化背景不了解。所以说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步。许多课文的文化背景学生不熟悉,如果教师单就语法、词汇、句型等给学生教授,学生往往会一知半解或者就根本无法理解。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的第二单元“Going Home”。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此文章之前,首先应该把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美国深深地陷入越南战争当中,这场战争带给美国人的不仅仅是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它给整整一代美国人带来了心灵的创伤。人们此时渴望相互关爱、同情、宽容、以及亲情。

2、文化差异对比法

文化差异对比法是文化导入模式的非常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之处,使学生认识并掌握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逐渐培养文化差异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敏感性。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的第十三单元“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课文涉及到圣诞节。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有关圣诞节的来历以及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如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晚宴和圣诞歌曲等,进而让学生就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给学生介绍西方的其它节日,比如:万圣节、情人节、感恩节和复活节等,并且还可以让学生把这些西方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教学中还可以就其它方面进行中西对比。例如,中西对家人、朋友、老师以及领导的称呼之间的差异;饮食文化之间的异同等等,通过这样深入具体的中西文化对比,从而让学生对西方节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词汇代入法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纪录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而词汇作为在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都通过词汇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应,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也是首先通过词汇显现出来的。Peter Trugill 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因此,利用词汇进行目的语的文化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文化词语除了字面意思外,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所以词汇习得不仅是一种语言习得,也是一种文化习得。当中国人提及到狗的时候,总会想起狗急跳墙、狼心狗肺和狗改不了吃屎等等含有贬义的表达方式;但是在西方的文化中,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和狗相关的表达方式大都含有褒义,如“Every dog has its day”;“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等表达。

4、典故和习语导入法

典故和习语承载着一个名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是经过长期锤炼而成的,是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库里的一块瑰宝。英语典故许多来自于《圣经》。这些典故学生不熟悉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如果教师不给与相关文化介绍的话学生就会无法理解句子甚至是整篇课文的意思。大学英语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在上课时,如果教师不给学生讲解《圣经》中关于上帝用尘土造人,并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使之成了有灵的活人的故事的话,学生就难以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寓意。很显然,作者在这里很好地运用了《圣经》中的神造人的典故,把教师比喻为创造人类的上帝,即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讲解后,学生们才会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会语言。”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顺利的交流。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实际用语言应用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质量的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既是当代经济全球化对国人的迫切要求,也是当代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当前英语教学中,在外语教学中,在加强语言教学的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洞察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不仅要教语言,也要教授文化知识,寓教文化于教语言之中。当然,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他们不仅要掌握目的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即要学习和了解目的语所反映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3rd.ed,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

[2] Robert,Lado.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M].New York:McGraw-Hill,1964.

[3] Trugill,Peter.Socio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M].Penguin Group,1995.

[4]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 陈卫娟.综合英语基础阶段西方文化导入浅谈[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2),623.

[6] 路红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导入[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2),52.

[7] 苗丽霞.近二十年我国英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中国外语,2007(6).

[8] 杨跃珍.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大学英语教学[J],中州大学学报,2007(4).

【作者简介】

范伟(1982-)男,陕西绥德人,西安翻译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英美国家问题研究和英语教学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文化导入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浅谈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中的文化导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浅析商务日语教学中日本企业文化的导入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