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考试全程管理 促进高校教学质量

2009-05-25余红娜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高校

倪 瑛 余红娜

【摘 要】 考试管理制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步骤。本文反思了高校现行的考试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工作,提出考试管理改进的一些建议和措施。1、考试管理制度化;2、考试体系全程化考试形式多样化,成绩评定多元化;3、考试内容科学化,题型格局创新化;4、考场纪律严明化,考试管理现代化;5、考试质量考核化,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化。

【关键词】 考试管理;高校;教学质量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高校目标是如何培养出大量优质的适合国情的有用人才,而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课程考核是高校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的同时,必须对考试管理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加大改革考试管理的力度。

一、改革高校考试管理势在必行

2007年2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旨在加强对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课程考试是监控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环节,改革高校考试管理制度是改善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程考试质量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包括试卷命题水平、试题库更新频率、试卷批阅质量、学生成绩评定,更重要的是可以监测到平时课程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考试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发挥考试作用的一个重要保证,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校考试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考试制度基本上是沿袭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中所倡导的模式进行的。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引进了美国教育目标分类学思想及评价技术,确立考试管理的质量观念和目标监控观念,将考试作为教学及课程质量、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测评工具[1]。一个完整的考试过程,一般由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基本环节组成[2],四个环节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使整个考试系统不断回馈完善,确保考试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使人才培养达到预期目标。现行考试管理存在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目的错位,不能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

考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当前中国高校的现实情况却是:教师认为考试只不过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计划的最终完成,因此考前划重点、设定题目范围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学生则认为考试的结果只不过是一个分数,通过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拿到课程的学分,并为了能拿到今后的文凭;有的学生甚至为了考试及格或者取得高分,铤而走险作弊;而教务管理者在考前忙于安排考务工作,考中进行试场监督巡视,考后关心补考工作[3],而忽略了对考试本身的监控。

2、考试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发挥考试的功能

中国高校的考试方式中,闭卷考试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考背、考记的命题指导思想仍根深蒂固。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只能形成“接受-复制”型思维,不能形成“创造-发散”型思维,不利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4]。同时,考试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不少学生对考试课和考查课就区别对待,两者在上课到课率、上课认真程度和平时、考试复习所花的功夫大不一样。而且单一的闭卷考试,偶然性和风险性都比较大,难以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

3、考试管理机械化,考后反馈信息不足

试卷分析是考试管理中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阅卷后仅仅对考试成绩的人数分布做一个简单统计,是无法对考试的难度、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以及试卷本身做出完整的分析的,这种不透彻的分析使得考试失去了作为教学回馈的作用,无法对考试质量的提高起到作用。这种考试管理机制,导致无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都是常年不变,没有发挥考试应有的监测和反馈功能,更没有促进教学根据时代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不断地改进。

三、对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的一些思考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一个有效途径。加强考试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发挥考试作用的一个重要保证,有利于形成严谨踏实、求真求实的学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高校毕业生。

1、考试管理制度化

要改进现有的考试和教学质量,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课程考试的各项制度,构建课程考试质量监控机制。考试的各个环节都应分别建立制度,建立考试命题、考场安排、阅卷、考试质量分析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将其量化,使得考试的各项行为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体系化的考试管理制度需要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依照创新性、主体性、全程性和多样性原则建立考前、考中、考后三步全程管理体系。从宣传教育、监考教师培训、考试命题、试卷保密、考试试题结果分析、试卷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在最大限度内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提高考试的可信度。以优质的考风促进学风和校风建设,从而从制度上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2、考试形式多样化,成绩评定多元化

单一的以客观题为主的闭卷考试无法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因此需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考试形式,包括:(1)短文或小论文形式,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对某一问题、现象进行讨论、评价或批判,综合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2)大作业,可以调查报告、编制程序等形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自承担部分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巧;(3)演讲、辩论等口头形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4)一页开卷方式,允许学生携带一张记载与课程考试内容有关的A4纸,不得复印和粘贴,既培养了学生的读书习惯、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考试的紧张情绪和心理负担。

评分是考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将带有一定偶然性的一次考试的考分作为学生课程的最终分数难免以偏概全,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因此需要改进评分的方法。例如为了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立创新学分,学生凭创新学分可以再申请相关课程或其他教学环节学分的免修。

3、考试内容科学化,题型格局创新化

考试内容改革是考试改革的关键,改革的核心应定位在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考试内容改革可以从记忆、理解和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5]。对于知识点密集、涉及学生面广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施考教分离,采用引进或自编试题库,由考务管理人员抽取命题的方式,或由非任课教师出试题的方式保证命题的质量;对于注重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程可采取开卷形式或其他灵活的考试方式;对于专业课程可以采用大作业、小论文或项目等形式完成考核。

积极推进标准化考试和非标准化考核。标准化考试是实现考试质量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6]。标准化考试需要设立模版,试题题型、题量和格式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统一的要求。非标准化考核的要求是结合能力考核和开放式考核,模糊考试分数,不以一分之差来判断学生的成绩好坏。

4、考场纪律严明化,考试管理现代化

建立学生考试指南,将考务信息网络化,使学生能直接从网上获取考试时间、考试地点和注意事项等信息。监考教师也可从网上获取监考时间和地点及相关注意事项。也可引入一些教务管理软件,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形式,将考务信息通知监考老师甚至学生。

在考试过程中,学校及各学院应严格规范监考和巡考人员的职责。严格要求监考教师尽职尽责,杜绝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一经发现学生作弊,绝不包庇纵容。

5、考试质量考核化,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化

(1)强化反馈机制:重视考后管理,讲究考试试题的讲评与分析。科学分析考试结果,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建立学院考试考评制度,对学院的考试工作进行评估。考试结束组织专家和学院教学督导组对试卷进行抽查,确保阅卷程序规范化、评分标准合理化、成绩评定公开化。

(2)建立查询机制:学生对考试成绩有疑问,可依照查询试卷相关程序提出查询,教务部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试卷检查,并及时将查询结果反馈给学生。如有纰漏,应及时纠正。

(3)促进学风建设:考试模式如改革得当,能实现大多数学生的愿望,使学生能够在自由环境中学,在轻松心情中考,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进取的学风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以严格的考试管理促进学风、教风、校风的进一步优化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终理想。

四、结束语

总之,考试是高校教学活动中及其重要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是“教”与“学”的指挥棒。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也在积极前行。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一个“博学之才”,而是一个“智慧的探索者”。考试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考试对高校教学的导向作用,通过考试制度的创新,调动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更新,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7]。

【参考文献】

[1] 陶燕丽.[J].我国现行考试管理体制的弊端及其应对策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P127-128.

[2] 梁其健,葛为民等著.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108

[3] 张金标,邵露.关于推进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7.12,P39-40.

[4] 王冰.[J].由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引发的对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P138-139.

[5] 闵惜琳,宾宁.以创新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多层面考试体系在高校课程考核中的应用探索.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8.21,P177.

[6] 梁其健,葛为民等著.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199.

[7] 夏丽萍,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讨.中国经贸[J],2007.11,P72-73.

【作者简介】

倪瑛,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高校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云模型及其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