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制造业轻资产运营的机遇
2009-05-25黄长春何冠楠
黄长春 何冠楠
【摘 要】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受到强烈冲击。相对于我国较安定的市场环境,给我国制造业产业整合和结构升级带来机遇。本文旨在通过对制造业中轻资产运营范围的界定,结合轻资产运营的固有优势和金融危机的具体环境,对我国制造业轻资产运营面临的机遇进行分析,为制造业轻资产运营的实施提出一些理论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轻资产运营;制造业
随着美国著名的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林证券的贱卖,华尔街骤然掀起了人们始料不及的剧烈金融风暴,并迅速席卷美国及其相关联的全球经济。如今,这条承载着美国梦想的著名金融街上,著名的五大投行只剩下摩根和高盛公司,且硕果仅存的这两家公司宣布其主要业务将向传统银行方向转变。西方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尤其是早在一百年前就被美国确立为支柱产业的汽车业深陷其中,具体的拯救方案远未尘埃落定。
欧美制造业在金融环境恶化、高油价、老百姓购买力降低、经济严重下滑的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金融作为经济的“血液”,不能正常流动,这种负面影响正在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渗透,最终将导致更多欧美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倒下。
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以及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将确保中国经济形势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势头。每一次全球经济的巨大震荡,都将是某些行业的一次重新洗牌。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制造业而言有喜有忧。
虽然国内有一些中小企业破产倒闭,但是倒下去的企业大多数都是高污染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的企业在能源价格高企、劳动力成本增加、环保压力增大的情况下,选择自行灭亡或破产,是自然现象,也是优胜劣汰和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必然(鹿春江,2008)。不甘心仅作“世界工厂”,寻求产业升级换代一直是我国制造业奋斗目标。对于一些实力较强的一直立足于内销的制造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可以利用相对充足的现金流,走轻资产运营路线,加快技术创新,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和开拓市场,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一、轻资产运营的范围
轻资产运营是全球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首创,于20世纪末得到推广运用。麦肯锡对轻资产的定义是:企业的经验、流程管理、治理制度、品牌、人力、价值观等都属于轻资产范畴。轻资产运营,指不进行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只投入少量的专有性固定资产,利用其他企业的固定资产生产,以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进行销售的一种经营形式。轻资产运营在我国制造业中是广泛存在的一种经营形式,主要可以分成两类:
一种是生产外包。主要将公司产品部分或全部分配给其它公司完成,不参与管理,只负责产品需求、要求提出及最终产品验收。目前关于生产外包的研究较多,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外包生产,在提供产品规格、制程技术规范、产品品质规范,甚至指定部分或全部零组件的情形下,委托具有生产组装能力的企业,提供委托企业所指定之产品的分工型态(汪建成等,2008)。其含义是生产者只负责设计和开发、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交给别的企业去做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在电子产业大量发展起来以后才在世界范围内逐步生成的一种普遍现象,微软、IBM等国际上的主要大企业均采用这种方式,国内企业有联想、恒源祥等。另一种是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外包生产模式,产品生产者(受托生产企业)在不须委托企业提供产品与技术相关规范下,同时提供产品开发设计与生产组装的能力,生产符合买主所需功能的产品,在买主所拥有的品牌下行销(陶锋、李诗田,2008)。
轻资产运营的第二种形式是租赁经营,制造企业自己直接租赁成熟的生产工厂,利用自己的技术、品牌和资金,自己组织工人生产,并自产自销。租赁经营在理论研究的较少,但在我国广为存在。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饲料工业的兴起,地方粮食局属下的饲料企业转让成风,为民营饲料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民进国退”时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凭借对国有土地、设备和厂房的租赁获得了发展先机,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二、轻资产运营制造企业面临的机遇
在一个平稳发展的经济氛围中,资产可以作为资金的等价物使用,如实物资产设备、厂房的抵押权充分流通实现了对现金的替代,无形资产如土地、信誉、专利等也能当资金使用。对于轻资产制造企业,本身就没有沉重的固定资产使用和维护负担,相对于其他有着重大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对现金流的节约是显而易见的。从宏观方面分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西方现金短缺,外扩无力,从微观上看依据劳动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轻资产运营对企业的绩效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聚焦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制造业经过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依靠广阔的市场、廉价的生产成本在国内占有了一席之地,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由于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企业很少跻身于世界主流之列,盈利能力和主流厂商有明显的差距。轻资产运营企业可通过以下途径改变这一劣势:
一是加大研究和开发投入。作为研发活动主题的企业,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积极性不高。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0.56%,而国际一般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保持在5%以上才有竞争力。轻资产运营制造业,可以一边在扩大市场的同时,利用节约下来的固定资产的机会成本,加大研发投入,收购国外的研发体系,聘请处于金融风暴旋涡中发达国家的研发人员,引进先进的制造技术。
二是加大原始创新力度。200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收到的全球专利申请中,中国仅占3.5%,而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占33.5%、17%和11.6%。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国产手机、DVD、计算机、数控机床销售收入的20%-40%都要支付给国外的专利持有人。中国科技成果不仅总量少,而且应用和转化率低,截止2006年底,中国已拥有专利成果330多万项,实际转化率不足20%。在相对安静的中国环境下,加大原创力度、投资原创的应用普及,是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大好时机。
三是购买国外关键技术设备。我国虽然已成为头号制造大国,但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大都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在重大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解决,制造业科技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靠进口,光纤、集成电路芯片、轿车的进口设备比率分别为95%、85%和70%。金融危机发生后,抄底华尔街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其实中国完全可以把钱花在一次性买断某些关键产权,不再受制于人。
四是引进后加强消化再创新。以前制造业竞争激烈,我国主要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环境门槛来降低产品成本和国外企业竞争,无暇顾及再创新能力建设。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0.26,远低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和韩国1∶10的水平。在世界发达国家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情况下,制造企业通过轻资产运作,集中优势资金投入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加强来打造自己的品牌,摆脱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的阴影。
轻资产运作后,则可以把主要资源集中在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上,而把其它活动外包给代工企业。经理们从而可以从烦琐业务中解脱出来,集中心思培育和发展公司的核心能力。在这方面国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Dell仅仅对它认为有独特价值贡献的物流、零部件整合等领域大量投资,而将其余几乎100%的生产活动都外包给外部代工业,向代工企业开放自己的技术需要和生产计划,用最短的时间获得了最流行的产品。微软公司同样也几乎外包了一切从软件的生产到分销,它仅仅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核心专长软件程序的编写。
2、降低成本和风险,改善财务状况
在市场环境遭受金融风暴冲击的今天,企业经营风险激增,降低经营风险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选择。因此,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就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轻资产运营成为企业风险管理非常有效的工具,使企业避免了大量的初始投资和加投资,减少了库存过时的压力,缩短了流通时间,并使某些不确定性很强的开支固定化。比如,在电子行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太快,库存很快就会成为过时货,为降低风险,计算机企业,像IBM公司、惠普公司等不仅将许多电路板的组装(PCBA)分包给一些知名电子产品公司,而且还进一步将组装作外包给分销商。只有在接到零售商定单之后,分销商才按照用户的配置要求,将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装到机器上,组装成整机。又如汽车厂商只进行技术研发、生产底盘,将零配件交与其他厂商生产,采购后再组装,避免了庞大的设备、场地和人员支出,也规避了风险。
3、实现规模经济
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处于一个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以市场为基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提高、可持续性较强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垄断行业外,市场化程度较高,简单的依靠一个创意或者敏锐的眼光难以实现超额利润,行业的利润向规模经济企业转移。依靠单体企业规模的扩大实现受到种种限制。企业规模扩大有其自身的内部边界,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到一定阶段时,反而导致规模收益递减,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企业规模过大会导致“组织失灵”,管理成本上升。
金融危机的发生,大量的企业倒闭,留下的是庞大的固定资产,如不处理只会被环境所腐蚀,像被融化的冰块慢慢消失,能变现是最好的选择,拥有充足的现金流的企业依然可以用极低的价格租赁完整的生产设备和场地或者直接让其贴牌生产,进行轻资产运营。
4、增强灵活性和速度
每一个企业都会遭受同行业竞争,环境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灵活且适应性强的企业会在竞争中胜出。通过轻资产运营,企业瘦身不减主营业务收入,摆脱了传统包袱,大大地增强了应变能力。在战略管理理论中,速度经济表示为快速反应能力,即企业在竞争环境的突变中,能否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如果将企业看成是一个资源转换系统,则企业的经济效率不仅来自于资源转换的数量即规模,而且还来自于资源转换的时间,也就是速度。特别是随着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加快,以及市场容量的限制,企业仅仅依靠规模经济已难以构筑其竞争优势,反应速度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为了减少企业内部资源使用的压力,企业就会考虑让一些代工企业参与进来,轻装上阵,获得快速反应能力。
思科公司在九十年代初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它发现再也不能完全依赖内部的制造和人力资源。于是,它和一些优秀的代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向它们开放自己的系统、流程和网络,协同进行设备开发。现在,这些合作伙伴向思科提供几乎所有的零部件、硬件和制造创新。
三、小结和建议
金融危机特殊环境下,我国轻资产运营制造业利用节省下来的现金流抓住机遇,聚焦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合理规避金融风险和财务风险,整合产业实行规模经济,增强组织的灵活性等方面实行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具体操作程序上,对于有充足现金流无出口依赖倾向的国内轻资产运营制造企业,可以有以下作为:第一,并购、参股国外技术领先企业,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研发水平,掌握核心技术;第二,吸收引进全球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突破长期困扰企业做强的人才瓶颈;第三,美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必然会进行外包和转移生产,中国在中低端人才上具有比较优势,正好可以承接其外包和转移;第四,中国制造学习借鉴产业链高端跨国企业的营销渠道等无形资产,摆脱受制于人的无奈境地。
【参考文献】
[1] 汪建成、毛蕴诗、邱楠.由OEM到ODM再到OBM的自主创新与国际化路径—格兰仕技术能力构建与企业升级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8,(06).
[2] 陶锋、李诗田.全球价值链代工过程中的产品开发知识溢出和学习效应—基于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01).
[3] 鹿春江.山雨已来—美国金融风暴带来机遇和挑战[J].财会学习.2008,(10).
【作者简介】
黄长春(198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2007级研究生.
何冠楠(1985-),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2007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