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
2009-05-25孟日新
孟日新
传统的数学课堂仅靠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去描绘浩瀚无垠的数学世界,师生交流缺少丰富的媒体做辅导,限制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学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图、文、声、像、影等各种媒体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展现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形象思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个抽象的世界,小学数学也不例外。面对想象力还处于低层次的小学生,老师仅凭抽象的数学语言、静态图形常常无法让学生高效接收。而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动态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数学变成直观的演示,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快、更准确、更深刻,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的不足。
例如:“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多媒体课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屏幕上先显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表示1平方单位的小方格,然后将小方格沿着长方形的长排放,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一共可以放多少个这样的小方格。其次,用小方格沿着长方形的宽排放,让学生观察一共可以放多少排。从而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通过动态的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感到形象直观,通过观察可准确地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老师直白的讲解的不足。
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直观的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二、再现知识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推导理论,发现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设计“圆的面积”这节课,为了概括“圆的面积”公式,我充分利用了教育信息技术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课件启发学生怎样把圆的面积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引导学生用这种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新的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书上的剪拼方法后,按照这种方法,小组合作把一个圆16等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边呈波浪形的近似长方形)。接着问:谁有办法把边变得直一点,把这个近似的长方形变得更接近标准的长方形呢?此时,学生操作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这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圆16等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把圆32等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把圆64等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随着等分的增多,近似的长方形变得更接近标准的长方形,这样得到了圆的面积公式。信息技术的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既再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问题
有些数学教学内容特别抽象,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解决教学难点。为了适应小学生的直观认知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单维知识结构转化为多维知识结构。数学教材中很多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结论的推导,重点都在形成的过程。用计算机技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动态“表象”,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首先教师出示实物图“红领巾、手指、钟表、扇子”等,让学生找到它们各自的角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闪动实物中角的形状,然后把实物的模像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角”。再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把几种不同的角放到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时先同时显示角的顶点,再显示每个角各自的两条边,让学生抽象概括出“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多媒体动态演示,由学生观察总结出了角的特点,成功地突破教学难点,事半功倍。
又如:“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课,首先,在屏幕上先显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表示1平方单位的小方格,然后将小方格沿着长方形的长排放,展示给学生看长方形的长一共可以放多少个这样的小方格,接着,又用小方格沿着长方形的宽排放,让学生明白一共可以放多少排。从而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动态的演示过程中学生感知形象,具体清晰,认知深刻,不像传统教学中教师费太多的口舌,即可准确地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是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是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用得越多越好,而是为了教学的需要而选择教育信息技术,决不能喧宾夺主。无论教育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都改变不了它的辅助教学手段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