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09-05-25张步顺
张步顺
一、体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1.体育运动能改善机体健康,健脑益智,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直接改变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心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系统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使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等,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分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健康的肌体、良好的神经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的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保健是不可缺少的。体育运动能增强神经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身体的调节功能,并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使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有利于消除认知上的障碍,减少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改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改善对脑细胞的供氧能力,有助于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记忆力。
2.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影响
情绪状态主要包括心境、激情、应激等。它是研究者们用来检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应的最主要的指标之一。体育锻炼的情绪应包括短期情绪效应和长期情绪效应。(1)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许多研究发现,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锻炼会产生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体育运动可以给个体带来诸如愉快、信心、自豪的情绪体验;但锻炼后立刻进行的测量结果表明,高强度的锻炼对情绪有消极的影响。(2)体育锻炼的长期情绪效应:有关有氧锻炼与焦虑和抑郁关系的研究发现,长期有规律的锻炼者在较稀薄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高心率的60%-75%)的锻炼,每次锻炼时间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3.体育运动可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群体或个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容易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如体育运动中的集体项目要求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球类项目要求斗智斗勇、战术运用灵活,个人项目要求克服困难、勇敢顽强,集体及个人之间经常发生激烈思想和行为上的交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社交和应变能力。
4.体育运动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活动中要不断克服客观上的(如气候条件变化、动作难度等)和主观上的(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心理障碍,锻炼者越是能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适量的身体练习,都将获得强烈的丰富、鲜明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品质,消除强迫和不良适应的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从而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以体现自身的价值。
5.体育运动能正确认识自我
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地认识和对待自己。体育运动有助于认识自我。体育运动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个人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体育运动中暴露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优点,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行为,对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改正和克服。
二、教师利用体育教学手段进行防治学生心理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我认为作为教师如何利用体育教学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
1.要增强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娱乐性、合理性,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上好体育课,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会到快乐,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要加强体育教学中交往的互助性,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集体的互助活动中体验到集体的友爱和温暖,同时也明白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和义务。这对患抑郁症、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的学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3.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身体条件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各类型学生的焦虑程度都处于适中的程度,尤其是平时不愿表现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激发学生的竞争性,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小结
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教学中加以注意,针对学生不同个体、不同特点进行引导,因材施教,以期达到体育教育“育心”的目的。在利用体育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有利于矫正不良的心理倾向。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不同的兴趣爱好,设计评价标准,既培养竞争性又使学生个性心理不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