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TPP国家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及互补
2017-01-19张冬
张冬
摘要:TPP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属于APEC框架下的一个重要的自由贸易协定,自2009年美国高调加入后,TPP逐渐引起了全球,尤其是亚太经济体的重点关注。本文主要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方面,探究了我国与TPP国家之间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并且对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发展提出了一定建议。
关键词:TPP国家;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性;互补性
TPP最早于2005年7月产生,由新加坡、新西兰、文莱和智利4国最先缔结而成。当前,TPP已经包含了美国、秘鲁、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越南、加拿大、墨西哥、日本以及最初的4个国家在内的12个国家。由于我国是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在世界上的农产品贸易当中亦占有较大比重。因而我国农产品与TPP12国之间的往来十分密切。面对先进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式,有必要对TPP12个国家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及互补做出探讨。
一、TPP国家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性及互补性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
从上表可以发现,美国在农产品的MS指数最高,代表美国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当中具有比较强的竞争能力。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相对于TPP其他国家而言,其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能力较高。我国是除了美国以外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当中,与TPP其他国家相比排于第一位的国家,可见我国近年来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能力相对良好。
(二)贸易专业化
根据近年来对我国与TPP12国之间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往来的专业化进行了解可以发现,日本在动物脂、动物油脂、动植物油、饮料和烟草、谷物和谷物产品、咖啡茶可可与香料、奶制品和蛋类、固体蔬菜油、食品(除鱼)、食品和活畜、水果和蔬菜、石油种子、肉和肉制品、大米、糖和蜂蜜以及纺织纤维等方面均比较缺乏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各个国家农产品国际贸易当中能够充分体现贸易专业化,即比较具有竞争能力的农产品分别为:马来西亚的动物油脂,新西兰的奶制品和禽蛋,墨西哥的洋葱,秘鲁的咖啡茶、可可与香料,美国的石油种子,越南的大米,智利的水果和蔬菜,加拿大的石油种子,澳大利亚的肉和肉制品、我国的洋葱等。
由TPP12国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当中的贸易专业化可以发现,我国在动物油脂、动植物油、石油种子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市场竞争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在诸多方面,我国与TPP12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上能够形成良好的互补性。
二、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建议
通过对TPP国家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性及互补性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农产品国际贸易当中主要的出口市场基本集中在日本与美国方面,而主要的进口国家亦为美国,同时包含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我国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
(一)积极与往来密切的TPP国家建立农业贸易往来友好关系
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当中,必须积极地寻求并且争取能够与TPP国家当中来往比较密切的国家建立友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我国必须要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当中的相关投资进行理性的谈判,与其他国家制定并且签订合理的双边农业合作、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在此基础上,我国需要与之建立长效的农业经济贸易合作机制,为我国农产品的良好国际贸易提供保障。
(二)充分利用我国与TPP国家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性与互补性
为了促使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国农产品与TPP12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往来必须利用我国与TPP国家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在此方面,首先我国应该积极开拓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新市场,不仅仅在日本、美国、澳大利益等TPP成员国之间进行密切的农产品贸易往来,更需要关注越南、新加坡、墨西哥等具有农产品国际贸易潜力的国家,争取与之成为友好合作的贸易伙伴。另外,我国更加应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生产技术,培育更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产品,例如洋葱、水果、蔬菜、活畜等,使之能够充分地发挥规模效应,在与TPP12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当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进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TPP12国当前的GDP国模已经基本超过了26万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当中几乎已经超过了40%,与欧盟经济规模相比已经超过了其1.5倍左右。随着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加入,TPP更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鉴于此,对TPP12国与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与互补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国寻找更加切实有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促使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获得更加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阳.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5(03):587-590.
[2]孙致陆,李先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基于贸易互补性、竞争性和增长潜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12(11):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