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言文的诵读教学
2009-05-25胡伟刚
胡伟刚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教学。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意思是说,课文读好了,其实很多东西即使老师不讲,学生自己就理解了。所以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无疑会有很大的裨益。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诵读呢?我想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读准字音 一般说来,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不是有特定要求的不要再读古音。至于一些异读字,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例如“沛公欲王关中”中的“王”应读wàng,意思是“为王、成王业”。又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是通假字,通“悦”, 应读yuè,而不再读shuō等等。
2. 读清句读 古代文言文是不加标点符号的,因此古人十分重视培养分清句读的能力。现在选入课本的文章,都已加上标点符号,诵读时只要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即可。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较长的句子,诵读时要在句中停顿,必须辨清语意和语言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和语意、语言结构一致。例如“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赤壁之战》)“此所谓”后面,自然可以停顿一下,以显示下面是引文;引文有十个字,是个完整的句子,中间再要停顿的话,就只能停在主语的中心语“末”的后面;如果不辨清语意,误停在“势”的后面,就是读破句了。
3. 读明语气 因为用语言表达感情色彩,总是带着语气的,所以在诵读时,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前句用了“必”字,后句用“……者……也”表示判断,语气坚定有力。又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则强烈地反映了作者无比激愤感慨,以及迫切期望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之情。
4. 读出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我们读文章,也正是为了透过语言文字来体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段,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例如我在教《陈情表》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一句,在诵读时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的“狼狈”之情:一边是朝廷州司“急于星火”般的催逼,一边是祖母“气息奄奄”,病势“日笃”,尽忠与尽孝互为矛盾,陷作者于进退两难之境。抓住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总之,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层次,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不断提高,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收稿日期:200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