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教学模式初探
2009-05-23杨聪惠
杨聪惠
摘要:文章阐述了《新课程标准》时教师在初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指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教学新理念,摆正师生位置。同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操作活动,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使其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和“我爱学”。
关键词:教学新理念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3-124-01
《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内容的展开注意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数学的思考方法,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呈现形式丰富而开放,并且非常注重和学生的实践应用相结合。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怎样进行数学教学呢?下面,笔者对此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教学新理念,摆正师生位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达到课堂教学自主化,必须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尽可能地使用新的教学手段。这也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观点。《新课程》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是我们广大教师进入新世纪在观念与行为方面的重要转变。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力求态度和蔼,情绪饱满,语言生动;另一方面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气氛,以平等的态度尊重每一个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往往是喜欢数学课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树立教学新理念,作为一个新教材的执教者平时就要多与学生接触,与他们交朋友,从而沟通师生感情。上课时,对学生的提问要多加表扬等,使学生体验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笔者在教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口算)时,为树立教学新理念,笔者先出示松果的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后提问“同学们,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后发言:大森林里松鼠妈妈采集了25个松籽,小松鼠采了4个松籽。笔者当即表扬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接着笔者又问。现在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受到表扬的同学情绪很高,有的说:“我会提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集几个?”有的说:“我想知道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有的说:“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集几个?”笔者又表扬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那么,你们准备怎样去解答这些问题呢?出示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应该用加法,即把25与4合并起来,列出的算式是:25+4,从而使教学新理念得以确立。这时笔者又提问:“你会计算这个算式吗?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你计算过程表达出来。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上来说说。”最后笔者把学生的发言板书出来:方法一:25+4等于几,那就在25后面接着数出4,即26、27、28、29,也就是25+4等于29。方法二左边摆25根小棒,右边摆4根小棒,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是29根。方法三:把握25分成20和5,5加4得9.9加20得29。这样的教学,笔者完全尊重学生,而学生始终处于主人地位。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决定,探索材料由学生自己选择,并根据目标自主寻找规律,小学数学教学新理念,就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培养并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强操作活动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特别增加了第三条,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树立教学新理念,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外,要注意加强操作活动。活动最有利于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并在活动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活动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对教学模式,笔者设计了如下实践环节:操作感知,让学生用3根小棒在数位表上摆出三位数,再计算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用4根、6根小棒摆出的数呢?学生经过摆数、计算、观察、比较,发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数字的位置、顺序无关,而与小棒的根数有关。3根、6根小棒摆的数均能被3整除,而4根摆出的数却不行。猜测验证:猜猜几根小棒摆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学生自己举例判断。计算验证,进一步强化操作中发现的规律。总结归纳:结合具体数据观察、思考,明白小棒的总根数就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进而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数学规律的再发现、再创造,从而使学生体验深刻、掌握牢固、应用灵活。又如。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笔者事先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品形状相近,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牙膏盒、魔方、易拉罐、小皮球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体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他们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景,引导主动参与
只提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不够的。参与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参与,就是教师设想,学生来参与;另一种是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新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什么是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首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设计探索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体会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从而达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目的。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