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2009-05-23

经济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诚信学会

里 白

编者按:增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在由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期间,本刊记者有幸听取了田建国教授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若干问题的发言,现摘要整理,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广大读者。

记者:我们知道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您能先谈谈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吗?

田建国: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模式。世界上国家发展主要是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资源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国家财富,比如,中东产油国家,像沙特阿拉伯等,他们就是躺在上帝赋予他们的石油这样一个资源的基础上。第二种是依附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比如一些拉美国家,像巴西、阿根廷、智利等。第三种是创新型发展模式,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比如像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创新型国家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的投入高,二是创新的产出高,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因为产业结构重心还是比较低。主要是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的分类看,低端的动力源,主要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矿产等。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模式。中端的动力源。主要依赖资本投入的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这个阶段。高端的动力源,就是创新驱动,就是依托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资源,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品牌,拉动产业能级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记者:创新型人才一般讲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即知识性要素、实践性要素、创新能力要求、品德要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什么呢?

田建国:我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自我发展能力。21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不只是在征服自然和物质生产方面的科学发展,而应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自我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第一次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奠定终身教育、自我发展的牢固基础,后一种功能在当代社会显得愈来愈重要。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拥有的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有专家估计,最近20年来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知识总量,已经基本超过过去20个世纪的总和,还有专家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人们从学校中获取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人们对工作自身发展要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的变化,大大增加了职业和岗位迁移的速度,例如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就有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同时,出现了6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在人类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中,不但要求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对人的素质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主要是6种能力,即主动工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岗位转换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应对挫折困难的能力,创造改革的能力,这些能力就是自我发展能力,越来越成为对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记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发展,与他的整个人格发展是高度相关的,这里包括他所持的世界观、生活方式、伦理推测、思维模式等。2006年,中国博士代表团参加世界第56届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论坛,他们最重要的收获不是在专业知识上,而是被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格感动和震撼。是否可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源是健全人格,那么怎样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呢?

田建国:你说的一点也不错,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源确实是健全人格。健全人格是比专业素质、技能素质更为重要的素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应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经常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磨炼和自我提高,具有改造自我的勇气。第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他人交往,用宽容的眼光看社会,以真诚、包容、信任等正确态度,克服虚伪、嫉妒、猜疑等消极态度。第三,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学习抱有兴趣,不羡慕人家,不苛求自己,培养抗挫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学会做人就是要学会淡泊、学会宽容、学会执着、学会自律。学会淡泊。淡泊是一种境界,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困,能任劳更能任怨,遇事拿得起放得下,以一颗平和心看待人生的酸甜苦辣。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学会宽容就是心胸豁达,做人厚道,有容人、容事的气度。学会执着。执着是一种自信,选定目标就要坚定不移,不被困难所击倒,不为失败所沮丧。学会自律。自律是一种底线,自律使人自知。自知使人自明,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证是创新人格。请您给我们谈谈如何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田建国:塑造学生创新人格,首先要确立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社会责任感不是抽象的。具体体现在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的情感、态度、责任和义务上。在树立社会责任感方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赵东营,是我们大学生中的典型代表。他用真、善、爱谱写了壮丽青春乐章,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一种责任、一种顽强、一种力量。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不能没有事业;人丢掉什么都可以,但是不能丢掉志气;人忘了什么都可以,但是别忘了自己的父母,别忘了国家。我认为当前要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子,它是发自心底的感激,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表现的虚情假意。每个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关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的人,往往也难于被他人所接纳。以感恩之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是一种境界,也是健全人格的表现。感恩的前提是感动。感动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是内心的崇高精神体验。善于发现感动的人是富足的人,善于在感动中成长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感恩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没有固定的模式,更不可强求,只能靠自然的情感流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近几年,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家庭困难学生很受感动。但这种感动不能仅停留在情感方面,而要更多地体现在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的责任感方面。要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把责任感转化为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实际行动。

其次,要培养创新毅力。一个人事业要成功,特别是要做出比较大的创新贡献,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十年磨一剑的恒心,需要对真知执著不懈的追求,需要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精神。甚至还要面对失败的风险。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得教益,从而踏上了成功的大道。但成

功并不是失败的简单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深刻感悟和不断超越,是智慧和理性的升华。做学问是不易的,取得成果更是不易的。它需要毅力、勤奋和热情,还要经得起挫折。许多有成就、有造诣的学者,都有一本奋斗经。我们往往只看到这些学者的累累成果和受人尊敬的地位,而看不到他们曾经走的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数学家华罗庚有一句名言。“天才出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我们对大学生的创新毅力培养,就是着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真知的不懈追求,在创新的道路上知难而进,不畏挫折,勇于冒尖,敢为人先。

第三,要培养创新激情。创新型人才要有干事业的激情。所谓激情,就是要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创新的勇气。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情感在创新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情感对认识活动的激励作用;第二,情感对认识对象的选择作用;第三。情感对信息知识的加工作用;第四,情感对认识成果的评价作用。只有重视情感作用,人的创新能力才有最基本的保证。有人用两个字概括美国著名企业家鲍尔默的管理风格——激情。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行驶;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的动力,没有动力,事业就很难有起色。激情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的灵感和冲动。创新的激情来自于兴趣。如果说激情是“火炬”的话,那么兴趣就是点燃激情的“火种”。因为追求自己的兴趣而充满激情,因为激情而享受快乐!有了兴趣,就能激发潜力。一个人就可能不断获得成功,就可能达到卓越境界。

第四,要培养团队精神。现在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没有团队精神,协同攻关,集思广益,就很难产生很大的创新成果。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非常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德育的要求,也是学业上的要求。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在这方面,应该向团结合作的我国“航天精神”学习。载人航天工程由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七大系统组成,涉及航空、船舶、兵器、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纺织、建筑和气象水文等多个领域。汇集了全国100多个行业、3000多个单位的几十万科技人员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大协作体系。如果没有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通力合作,神舟飞船就不可能升空,中国航天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辉煌。增强团结合作意识,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做起。同学之间应该经常交流思想,互帮互学。学会正确的“争”、可敬的“让”,在共事中共同体验合作的迫切感。第五,要培养诚信品德。诚信是关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学校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要大力倡导“以诚实守信为荣”的风尚。加强诚信品德教育,把诚信作为现代文明之基,使现代诚信意识深入人心,成为自觉行为规范。要引导学生诚信立身,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使诚信成为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塑造创新人格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获得成功。成功,就是要学会做事。成功不仅是某种结果,更多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其一,成功是一种精神。在成功的道路上,成功无禁区,依靠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精神,另辟蹊径,脚踏实地,最终才能体会到成功。很多失败者,大多数不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力,没有诚意,而在于没有坚定的意志。其二,成功是一次升华。学会从失败中获取教益,踏上成功的大道。其三,成功是一个过程。今天的成就因为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有赖于今天的努力。真正的成功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每天的学习生活中,融入每天的工作实践中。

记者:成就杰出的人,在事业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往往都是个性鲜明的人。创新型人才是不是也是具有个性的人呢?

田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个性。创新未必是全能冠军,往往是单项冠军。我们教育制度的设计,应该为学生创造个性留出足够的空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没有人才。个性是教育的灵魂。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何谓个性,简单说是人的天赋,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并不是少数人具有,而是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只要充分发挥这种潜能,人便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但由于教育问题,人们这种潜能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今天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个性发展就是使一个人的独特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就是独特潜能的发挥。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别发达的智能,这就是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如果我们的教育在普遍发展学生各种智能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个性、特长,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在某些方面有创新的人才。人才不是样样都强,只是在一个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独到之处、卓越之处。每个人的最大成长空间在于他最擅长的领域。人无个性必平庸,个性愈强愈能出类拔萃,取得成功。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学生天赋,加以培养,使其获得成功感。可以讲,你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正是你的天赋所在,你的事业所在。

塑造学生创造个性的目的在于学会学习,立志成才。立志成才,是当代大学生的共同愿望。成才,需要明确方向定位。第一,要适应社会需要。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是确立成才方向的首要问题。—个人只有具有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个人成才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其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第二,要发挥自身优势。对自己要有客观的把握,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寻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专长和兴趣的方向作为自己的成才定位。第三,要利用现实条件,全面分析现实条件提供了哪些有利因素、哪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哪些可以直接利用、哪些能够改善和转化;哪些需要暂时等待、哪些无法克服,在此基础上明确成才定位。

记者:您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什么呢?

田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评价机制。因为评价机制是导向。现行的评价机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寻取学生的标准单一,就是看分数,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评价机制的实质是解决好育人还是育分。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师和家长都不敢怠慢,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实践越来越早。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站在考试的跑道上,十几年如一日与考试作伴,孩子们就会失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就是改变分数这个指挥棒,跳出分数决定一切的怪圈进行突围。最终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是创新人才,评价不是学校,也不是教师,而应该是社会。要看我们的毕业生对科学、对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记者:您的谈话使我们得到了很多启迪,也套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受到教益。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编郑制

猜你喜欢

创新型诚信学会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