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面措施落实汽车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05-22汪涛
汪 涛
编者按:作为汽车行业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作为曾经的汽车业内人士,没有人比苗圩更适合从宏观上去把脉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上海国际车展高峰论坛上,现任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对已经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做了最权威的解读,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汽车观察》现摘录苗圩讲话中的精彩内容,以供读者参考。
中国汽车市场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出现了少有的负增长,重点企业效益下滑,出口大幅度下降,自主品牌的企业和中小企业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危机的发生固然有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部需求萎缩这些因素,但是也与中国汽车产业自身发展当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相关。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消费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也是重要的原因。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是中国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地制定并颁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近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政策措施,主要是通过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汽车的消费需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企业的联合重组,加快技术改造和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支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积极地落实培育汽车消费市场的各项政策。在外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培育汽车的消费市场、扩大汽车消费对推动汽车产业的平稳发展至关重要。关于加快老旧汽车报废的更新、促进汽车消费信贷的管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鼓励自主品牌汽车在政府采购当中所占的比重等政策措施也在积极的推进过程中。目前培育汽车消费市场的各项政策效果已经逐步的显现,一季度,汽车产销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乘用车产销同比实现了双增长。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一季度一共销售了141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1.7%,占整个乘用车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三,对市场拉动作用明显。今后我们将密切关注各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根据市场的情况实时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行业逐步全面地回暖。
大力支持汽车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具有见效快、效益好等特点,不是搞量的扩张也是注重质的提高。当前是实施技术改造的有利时机,不仅有利于扩大投资对应急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能够为下一个周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汽车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今后三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汽车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进步,以及新能源汽车和专用零部件的发展,这项工作在地方企业的技术改造资金将于下周批复下去。中央企业的汽车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组织工作将在下周进行部署。大力开展企业的自主创新、支持汽车产业战略联盟的发展,推动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加强产品开发能力的建设,提高整车的研发水平,促进关键零部件的技术自主化。重点推动建立整车设计开发的流程,掌握和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高节能环保、安全等关键技术水平。
推进企业产业的重组。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高企业的集中度,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规划将推进汽车产业重组作为调整振兴的重要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支持重组的政策措施,涉及到税收、产品开发、项目管理等方面,比如明确新建汽车生产企业和异地设立分厂必须在兼并现有生产企业的基础上等等。目前,我部已经启动了制定推动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加快研究出台推进包括汽车生产企业在内的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推动妥善解决富余生产人员的安置、解决企业资产的划转、解决债务的核定与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支持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兼并和重组来整合产品资源、提高竞争能力。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符合中国的国情,代表了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积极制定、修订相关的产品标准,部署开展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推动电动汽车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示范技术改造,与科技部等部门共同开展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工程,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下一步,我部将抓紧修订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标准、实验方法,积极地制定新能源汽车关键总成的准入标准,加快建立电动汽车公告管理体系,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的技改项目。同时积极地落实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型城市示范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加强跨行业联盟和协调配合,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积聚力量、共同推进。
加强汽车产业的行业管理,做好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的协同配合,组织修订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的退出机制,加强规划的引导,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建设,加强汽车相关标准的制定和行业准入条件的管理,积极地的起动对产业有重要提升和保护作用的标准研究和制定以及修订工作,推动完善机动车辆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
加强行业运行监测、预测和信息的引导,及时发布行业的重要信息,引导企业正确地判断形势、合理地生产,加强典型企业经验的交流和推广,支持行业协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