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全面提速 再铸辉煌
2009-05-22马斌
马 斌
编者语:华池县地处甘肃省东部,是一个地域大、人口少的县,辖3镇12乡111个行政村,总面积3776平方公里,总人口13.1万。历史悠久,西魏始置县,后县废,隋、唐复置,五代时再废,几经废置,1934年11月成立华池县至今。
华池县文化遗存丰厚,中国出土最早的旧石器遗址“王咀子赵家岔洞洞沟”举世瞩目,双塔寺出土的“千岁绣包”底蕴深厚,引人入胜,现代评剧《刘巧儿》家喻户晓,其原型就是华池县的封芝琴。华池县是革命老区县,早在1934年,刘志丹、习仲勋等就在南梁建立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开辟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华池县还是一个特色农产品和石油资源富集县,有森林、土特产品、羊畜、中药材和石油五大类物产资源,特别是原始次森林达150多万亩,探明地下储油面积达2200多平方公里,储量6亿吨,30多年来一直是长庆油田的主要产区。
借资源优势大做工业文章奋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970年,陇东石油勘探筹备处下属的1858钻井队进驻华池,在柔远公社城关大队赵沟门钻探了庆阳地区第一口油井,随即拉开了华池工业发展的序幕。
经过多年的投石问路,华池县上下形成一个共识:工业经济突破不了,财政就不能增收,社会就很难进步,就业压力就难以缓解,富民、强县就无从谈起。只有将丰富的石油资源变成发展的强劲动力,全县经济社会才能全面提速发展。华池的这一发展理念,得到了庆阳市委、市政府和长庆油田公司的高度关心和鼎力支持。
经多方协商,由中石油股份公司投资实施的长庆油田陇东超低渗透油井开发项目落户华池。这无疑让全县短期内在重工业上实现“零”的突破不再是一句空话;同时,这一项目落户华池,也无疑是一次改变华池贫困面貌,增强发展后劲的难得历史机遇。加之新探明的6亿吨储油量,更注定这一石化项目极具广阔前景。
6亿吨的储量按年开采200万吨计算,可供开采300年,每吨原油可产生税收591元,200万吨年增税11.8亿元,这笔账县上已算得很清楚。为把该项目建成各方满意、人民能真正得到实惠的项目,县委、县政府从实现有利于减轻油田负担,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共识、共建、共赢”目标出发,先后召开了全县低产能油井开发动员会议、华池油区产能建设推进座谈会,成立了低产井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和低产井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具体协调解决各种问题。特别是在审批上,简化办理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体系。县低产井开发办公室受理项目组井位申请后,立即组织国土、林业、水保、水务、畜牧等部门现场踏勘,形成统一意见后,提请会议审批,及时办理各项手续,全力保障低产井开发建设。他们先后组织开展了4次油区治安集中整治行动,及时调处矛盾纠纷,严历打击无理取闹、寻衅滋事行为,同时,抽调287名干部和庆阳市派来的9名工作人员,编组到村,深入乡镇、村组、农户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引导群众积极支持低产井开发,使全县低产井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有序实施,加快了开发步伐,成为标杆油区,和谐典范,为全市800万吨产能建设、500万吨炼化项目实施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县共审批低渗透井位251处、油水井1662口,开钻井565口,完钻井489口,低渗透油田开发共投入资金9.5亿元,地方群众实现劳务税收709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超低渗透油田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全县加快工业发展的活力。华池县围绕农业产业开发,发挥比较优势,先后投资7250万元,新办了五蛟君和生态养殖场、金路达淀粉厂等各类企业43户,新建投资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3户。全县以总投资3500万元的国家沙棘综合加工项目落户为标志,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6个,完成投资3.64亿元。实施启动民资项目30个,完成投资5010万元,全县民营企业增加值完成1.28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了新的活力。投入技改资金1520万元,实施了对凤川白瓜籽公司、双菱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4户企业的技术改造,开发出荞面挂面、晒制酱油等新产品16种。全县工业已初步呈现出了新建、技改、挖潜、提质、增效并进的良好发展势头。
立草为业陇上畜产强县建设势头强劲
在华池县377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粮田占14.17%,草场占50.31%,240万亩草地加上93万亩农作物秸秆,构成了发展草畜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华池县充分利用县内的草畜资源优势,发挥特色优势,坚持走“广种草、舍饲养、改畜种、调结构、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不断扩大草畜产业基地建设,着力走好建设西部生态优县、陇上畜产强县的特色之路。
前几年,群众没有发展思路和计划,习惯守着“摇钱树”借债受穷。华池县委、县政府大胆决策,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农户种草养畜。目前全县已建成牛羊养殖专业村20个,建成单体投资30万元以上各类规模养殖场38座,规模养殖大户发展到6000多户,建成集牧草种植、饲养加工、良种繁育高科技草畜示范园区1座。同时,华池县还加大牧草基地的建设力度,全县每年种草10万亩以上。目前,人工种草面积累计达到45万亩,建成苜蓿草品加工企业一座,年加工苜蓿能力在5万吨以上。
华池县根据省、市统一安排,着力实现农民收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全面启动了《华池县农民增收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突出草畜产业的主导地位。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受益,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的干部职工伸出手来,共同做好这项产业富民工程。具体做法是: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县级干部、科级干部和一般干部职工与农户结对担保贷款,县级干部每人担保3户,科级干部每人担保2户,一般干部职工每人担保1户,每户担保贷款3000元,扶持被担保农户购买优质绒山羊3至5只。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自觉投入到“321”产业富民工程的统一行动中来,使该工程真正成为得民心、顺民意、造民福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按照业务部门大力指导、龙头企业带头组建、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方式,该县组建各类协会,确保每个产业和龙头企业都有相应的协会。华池县成立了县畜产联合会和15个乡镇畜产促进会,并组建了牛、羊、兔、猪4个专业协会。
政府的强力扶持,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效地调动了农户养殖绒山羊的积极性。2008年,全县种植紫花苜蓿草18.8万亩,建成万亩草点1处、千亩草点15个、万亩草带2条、千亩草带2条。新发展舍饲养殖户3645户,引进优质绒山羊,建成养殖专业村15个、规模养殖场21个,使以绒山羊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开发呈现出规模扩大、效益提升的良好势头。肉牛饲养量达到4.8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31万只,全县畜牧业实现产值9000万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82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草畜产业逐步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实现了封山禁牧后畜牧业不萎蓿,达到了企业、农户“双赢”的目标。如今,植被与养畜、森林与人居紧张的环境关系得到逐步改善,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优化,形成了新的良性生态循环、良性经济运转。
“145”工程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华池县属黄土高原干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条件较差。党中央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后,华池县立足山区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生态资源为基础,改善居住环境,增加绿色产业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总体要求;以农民为主体,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为基础,以改善居住环境为标志,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成功走出了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新农村小康家园“145”工程。
“1”:即以农户为基本单位,每户改建或新建一处舒适美观的小康住宅。“4”:即根据华池县山高谷壑、居住分散的特色,实施“四个围庄”——户均围庄整地20亩以上,围庄种草20亩以上,围庄栽树1000棵以上,围庄打窖5口以上,彻底改善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5”:即整合项目资源,在试点村综合实施好生态能源、养殖产业和高效农业、道路农电、广电通讯、文明小区创建五个项目。并以此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稳步推进,使华池山区处处呈现出快速的发展,农户生活充满幸福祥和的浓厚氛围,体现出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为了有效克服新农村建设中“只见新宅,不见新村”的现象,确保新农村有新面貌、新变化,华池县先后制定了《华池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和《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等11个政策性文件,各乡镇也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完成了15个乡镇、30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修编和20个新农村试点村的小康农宅建设规划。根据山、川、塬不同地形和群众经济状况,设计出了城郊劳务经营型、村镇集中新建型、川区完善提高型和山区实用改造型4种 “145”工程建设模式,在统一模式中创建特色,乘中央新农村建设的东风,集万民之智,汇万民之力,解农村之困,解农民之苦,解农业之难。全县累计新改建小康住宅8400户,完成围庄整地42.4万亩,围庄种草44.6万亩,围庄造林2323万株,围庄打窖6.8万口,户均分别达到14.7亩、17.8亩、930株和3口,电话入户率达到92%,农电入户率、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同时,全县把沼气能源建设当作既是“锅下一把火”的生活能源问题,也是“山上一片林”的生态问题来认识,建成“三改”标准沼气池6675座,推广使用太阳能灶1630户,有效改变了农民群众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树起了“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的新农村形象。目前,实施完“145”工程的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种地难等生活状况有了极大改观,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做强红色文化品牌 建设红色旅游大县
华池作为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早在1929年就建立了党组织,1930年建立了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1934年,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梁建立了西北最早的陕甘边苏维埃政权,开辟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现存的寨子湾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列宁小学旧址、抗大七分校旧址等革命遗址和南梁革命纪念馆,每年有4万多人前来华池观光旅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004年12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列入国家重点培育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纳入了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由此,一个围绕“打造红色旅游大县”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商业之路呼之欲出。凭借这种全新的思路,华池县吸取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以把华池的红色旅游纳入陕甘宁红色旅游圈为目标,按照“兴办大旅游、带动大产业、拓展大市场、谋求大效益”的思路,确定2008年为“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年、突破年”,成立了协调办公室及基础建设、文史资料征集、接待服务、城区“五化”、导游宣传和经费保障6个工作组,并从多方面入手,细化任务,落实责任,积极实施南梁革命纪念馆、寨子湾南梁政府旧址、军民大生产基地、列宁小学等6个景点和交通道路等基础建设项目,全面加快红色旅游产业开发步伐,完成投资1亿多元。
目前,南梁革命纪念馆陈展场馆已完工,军民大生产基地陈展场馆主体工程已建成;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展场馆及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南梁红色文化广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随着一系列场馆主体工程的相继完工,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革命老区华池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魅力。《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布展细纲》也先后通过市级、省级专家评审,目前已上报中宣部审批。华池借此推动了红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将与庆阳市一起组织力量编写一部反映南梁红色革命斗争的历史专著,筹划拍摄一部反映南梁红色革命斗争历史的电视连续剧……这些重现的记忆将与红色旅游产业一道,成为“让世界了解华池,让华池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随着,一大批红色旅游项目的顺利实施,华池县将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品牌,使其真正形成以红色旅游、名胜旅游、黄土风情旅游为主,具有华池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旅游产业建设带动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