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设计师对各专业线设计整合
2009-05-22胡宏平胡勃
胡宏平 胡 勃
摘要:设计总是离不开生活的积累,它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体。不能否认优秀的设计作品源于设计师具有“良好的心态+优越的生活+冷静的思考+绝对的自信+深厚的文化”。我们主张是整体规划系统,期望能结合优质的产品以及经过完整规划设计的环境,创造一个完美的空间,不仅为客户增进工作效率,更提升整体企业形象。是我们设计师对各专业线设计整合做到真正到位。
关键词:设计师;专业线;整体规划系统
中图分类号:TV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8-0173-02
建筑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产品。在其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和开发商应该关注哪些方面?大的范畴而言,第一是其工程技术方面,第二是造型艺术,就是审美方面的特性。再深层次还涉及到人文、社会等。
对设计师而言,设计师兜售的是自己。自己的卖点:灵感、智慧、思考,它是一种奇珍异宝,也是设计与设计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离开良好的心态是件很悲惨的事,起码这点让他终日难以平衡自己,难以体验生活,融入生活,难以提炼生活再至改善生活。生活已零乱不堪,怎会有好心情从事设计,灵感的火花绝不会在乱草堆里迸发。优越的生活可能说得有些绝对,但试想,在宽敞明亮的咖啡厅里,你一边感受着意大利拿铁咖啡的浓浓香味;一边在稿纸上信手涂鸦,时而停笔品一口咖啡,透过落地窗,慵懒地扫一下忙碌的人群;时而斜倚在松软的沙发里,没有人会打断你的思考,影响你,干扰你,灵感却会悄然地靠近你。再试想,你被挤在一间四五平米的办公室里,一屋的职员,一屋的资料,一屋的烟味加上一屋的吵闹,恐怕很难挤出新鲜灵感吧!在笔者看来,良好的心态与优越的生活就像一对孪生姊妹。我们并非在宣扬小资情调,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性,否认平民化的生活一定没有优秀的设计作品。这是想说的是“优越的生活对设计优秀作品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
其实,在单纯地利用设计元素方面,我们与世界一流设计大师是平等的。同样的点、线、面、体,同样的色彩,同样的设计法则,那为什么我们没有达到他们的高度呢?撇开“机遇”“文化”不谈,“冷静、独立的思考”是关键。都市生活无奈与纷繁,忙乱匹配。若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师,不会被一个“忙”字淹没,他会忙里偷闲,让心静下来,保持一方自己的天空,独立思考。偶尔自我封闭一回,做一做“井底之蛙”未尝不可。现在有的设计不值钱。印刷费包含了设计费,又不是商场搞促销,买一送一!设计大不如从前受重视,为什么?设计没有贬值,是设计师已贬值。有太多太多不负责任的设计人员在滥竽充数。信手拈来一幅图片,排几个字体,便完成了设计,这简直是天大笑话。一幅图片加几行文字是拼贴,不是排版。不讲版式,不讲对比,不讲视觉流程。只顾快枪快炮,赚钱重要。有没有创意并不重要,只要把作品搞得天花乱坠,以“出跳”的形式蒙人就行。稍加留意我们拿到的传单、DM、宣传手册等等,相当数量是此“杰作”。设计自然也就不名一钱。有这种设计人员存在,对于设计是一种亵渎,对设计元素是一种浪费。当设计者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私欲扩张时,设计本身已不纯粹,已经走样。
真正优秀的设计师往往会很“吝啬”,每动用一种元素,都会很小心谨慎。因为运用它们都是有理可考的,“浪费即是犯罪”“少就是多”,他们会这样告诫你。
设计中的“模仿”还可以理解,因为崇拜、向往是正常心理。受某某大师、某某风格的影响很深,作品中留有其痕迹,这并不等同于抄袭。抄袭等于掠夺,是无耻的行为,因为盗走了别人的奇珍异宝。既然我们拥有与世界一流设计师同等的设计元素,那为什么不利用它们来大胆地表达自己,推销自己。原创对于设计师而言何等重要,它能使设计作品具有生命力,不被同化,不重复雷同,不附庸风雅,具有独创性。设计师一定要自信,坚信自己的个人信仰、经验、眼光和品位,推崇个性化,不为个性而个性。当然,坚持必须要有理由,若纯粹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那就大错特错了,设计师又不是一敲锣,便吸引众人的杂耍者。
数码科技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传统的纸、笔、圆规已被键盘、鼠标替代,复杂的运算、精密的制图尽可由电脑完成,但与此同时,数码时代对于激发灵感则具有灾难性的意义,任何蠢笨的想法都可以处理得很专业,很花哨。一方面辅助设计师完成精彩的创意,一方面在吞噬他们的思想,使之惰于思考。优秀的设计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数码科技。技术上再精再通,充其量只是一个制作者、熟练工。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完善想法远比更新手段重要。”懂得节流优势,大约百分之八九十的事情其他人比你做得更好,不要让过多的技术问题困扰我们,阻塞设计思维。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交融、开放的世界。既然如此,设计师的思想就不应是因循守旧、保守呆板的。一线设计大师最大的优势在于在第一时间内,与世界顶级设计师们享受同样的信息资源。各种媒体、杂志、互联网、论坛、讲座、展览等等。每分每秒提供着迅即的信息。面对如此眼花缭乱的世界,设计师一定要分清优劣,辨别好坏。学校里有导师会指正你,点拨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依赖别人,设计师尤其要有自己精辟、独到、敏锐的目光。不然的话,或是迷失自我,随时可能偏离正确轨道;或是被后起之秀替代,从此销声匿迹。那么这种精辟、独到、敏锐的目光是如何确立的呢?它正式基于深厚的文化功底与修养。文化与智慧的不断补给,能使此种目光更犀利,是成为设计界常青树的法宝。
将文化与设计比喻成“根与植物”的关系也好,比喻成“地基与高楼”的关系也罢,总之,在于说明其紧密的程度。通常优秀的设计作品具有简单的外在形式、深层的文化内涵。外行可能以一幅作品的“好看、不好看”来评判其优劣,而内行就会褪去一切漂亮外衣,探究实质。外衣可以换,但组成元素是否可以替代?元素与文化的关系?设计者为什么用这些元素,而不用那些?换了我进行此课题设计,我会如何考虑?如何选用元素?这些看似简单的思考,被形式冲昏头脑的设计师会很容易忽视。
应该强调设计师应了解设计与艺术的发展史。人习惯于问为什么,当你中途开始看连续剧时,自然会问:“前几集播了些什么?”设计师多学点“源文化”很重要,因为我们接受了设计中太多的“源分支”。当你通晓了源文化,就可以撇开其他,再创造一条分支。况且创造发现并不是凭空的。多了解源文化,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少进死胡同,踩在前人肩膀上往高处爬,何乐不为?有人说我完全不接受前人的某某主义、某某风格,走自己的路。殊不知,你现在抛开一切所走的路,前人可能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走过,而且这条路被历史承认为行不通的。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得不偿失。“了解大同,才能独走边缘。”
当然,多学源文化的优点不仅囿于此,那是在与大师们的思想沟通,借助大师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不是学他们那样思考,而是学会如何思考。把信息、源文化统称为“现有素材”,设计师与这些“现有素材”的关系相当微妙:若即若离,泾渭分明。既要时刻注意其动态,关注它,学习它,又要在某种时刻彻底抛弃它,忘得一干二净,绝不藕断丝连。这种时刻,就是设计师在从事某项课题设计,完成某套方案时,这时需要抛开一切“现有素材”,我们应该做到,保持一方自己的天空,独立思考。偶尔把自己封闭起来,做一做‘井底之蛙这时的翻阅、启发,只能牵绊灵感的产生。因为平时的关注在大脑里早已进行了分解、整合、重组,成为了一种潜意识,是奇珍异宝。一旦设计时,它们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厚积薄发,成为了属于设计师自己的宝贵财富。
设计师对各专业线设计整合,特别是强调安装与设计的一体化。结构制作、安装企业与建筑设计单位如何加强沟通,加快互补,共同推动结构在建设中的发展和应用,已提上议事日程。我们认为,立足技术创新,改革传统建筑体系,推动各专业线设计整合。值得我们设计师进一步摸索与探讨。
目前,要求建筑行业改革传统建筑体系,呼声越来越高。其中,进一步提出推动钢结构在工程建设中的发展和应用,要保护地球生态资源和促进绿色环保建筑。与传统的承重建筑材料砖、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以至木材相比,钢结构是最为有效的承重材料。钢结构除了其自身的优越性能外,在制作和施工中还具有制作工厂化、制品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干法作业,最大限度控制湿作业,施工场地文明、安全等优点。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推广钢结构建筑体系已有了较为强有力的技术和经济支撑。但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建筑设计单位对钢结构设计不够熟悉,跟不上钢结构建筑体系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钢结构设计中各种钢材安全而有效的利用,层出不穷的各种新型墙体、屋面材料,各种配套材料,钢结构建筑中的防腐、防火等问题,不少设计单位还需要不断摸索,积累经验。
然而,从根本上讲,人性化的设计也应反映在建筑的外观设计中,目前许多以现代风格的名义设计的建筑,外观与车间相去无几,再过几年势必成为城市环境的垃圾。所以人性化的趋势,应该回避工业化,注重人性化。景观与建筑势必形成整体化设计的趋势。
所以,我们设计师必须与有关部门及人员紧密合作,加强各个方面的交流、科研、创新、协调等。比如,对于企业的设计,只有充分了解企业类型和企业文化,才能设计出能反映该企业风格与特征的空间,使设计具有个性与生命。除了美观、实用和安全,还要有一份营造情境与搭配完整环境的规划。在设计上,率先将“人体工学”理念,广泛运用,并协助客户进行规划,充分考量整合、环境景观的设计、动线规划及使用效率管理、网路、照明、噪音处理及搭配等等细节。主张是整体规划系统,期望能结合优质的产品以及经过完整规划的环境,创造一个完美的空间,不仅为客户增进工作效率,更提升整体企业形象,使我们设计师对各专业线设计整合做到真正到位。
作者简介:胡宏平(1976- ),男,山西平遥人,供职于杭州富越房地产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住宅户型研究、房产公司设计管理、设计与成本、各专业线设计整合;胡勃(1976- ),女,河南郑州人,供职于杭州坤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商业地产规划、房产公司设计管理、设计与成本、各专业线设计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