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与鄂尔多斯第三产业发展

2009-05-22白瑞芳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鄂尔多斯第三产业改革开放

摘要: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必将成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对于推进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鄂尔多斯;第三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8-0014-03

鄂尔多斯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改革开放3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鄂尔多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鄂尔多斯现象、鄂尔多斯速度、生态文明……,它的辉煌成就让国人乃至世界嘱目。现在的鄂尔多斯早已跃步成为经济要素活跃、人民生活富裕的“金三角”,并以雄厚的实力、繁荣的商贸、璀璨的人文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而第三产业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壮大、发展、繁荣也正是鄂尔多斯大胆改革、快步发展的最好见证。

一、第三产业的涵义及作用

社会经济活动首先是从为人类提供衣食的农业开始的。随着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工业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以满足人类衣食之外的需要。农业和工业发展了,人类又要求满足物质生活之外更高级的需要,如为生产服务、生活上的便利、艺术享受等,所以,农业和工业以外的经济活动发展起来了。根据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经济学家将社会经济活动的领域划分为三大产业。1985年,中国开始采用三大产业的分类来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当时,国家统计局提出了三大产业的划分意见。第一产业指农业,其中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在工业中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等。第三产业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指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等;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研、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四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之和。

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发展第三产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意义重大,对于鄂尔多斯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实现作用深远。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已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总收入的60%~70%,发展中国家也占45%左右,美国达到70%,而我国40%以上,我市第三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所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改革开放前后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及目前特点

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建设强调“生产高速度、建设大规模”,在建设过程中重视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特别是代表服务业的交通运输业、商业等行业相当落后。改革开放以后,全市深入贯彻改革方针,实施了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实现国有股战略退出;大力招商引资,引进日本设备技术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兴建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实行以土地承包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改革;引进国家大型企业神华集团和世界级大项目——达拉特电厂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为鄂尔多斯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机遇,充分尊重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经济结构变革过程这一科学理论,加大产业政策发展导向作用和执行力度,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三化”互动、“收缩转移、集中发展”、“三个转变”等发展战略,特别就第三产业发展战略方面:市委一次代表大会提出依托一二产促进三产适度超前发展思路;市委一届六次全委会确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发展“大旅游”、“大文化”、“大运输”为突破口,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政策;市二次党代会给出了“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向高层次、高效益、宽领域发展的推进方向,明确了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步提高的产业发展目标。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基地、物流园区、鄂尔多斯博物馆、民族剧院等七大标志性文化工程的顺利建设,购物中心、假日酒店和摩力圣汇等服务性企业的争相开业等均说明产业政策的执行力也在显著增强,全市服务业发展态势迅猛,呈现出总量增幅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投资不断升温、新兴产业较快发展等多种特征。

(一)第三产业总量增幅加快,规模迅速扩大,与工业的贡献率逐年拉近

1978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只有9240万元,尚未突破1亿元。而随着人们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品轻服务等传统观念的转变,全市服务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十五”期间,鄂尔多斯市第三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增加值由2001年的52亿元快速增加到2005年的242亿元,增长了4.7倍,年均递增4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30.2%提高到2005年的40.6%,5年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进入“十一五”,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7年比2006年缩小了6.4个百分点,缩小到4.8个百分点,这进一步表明全市经济发展已经脱离了主要由工业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加快转变为工业与第三产业“两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持续提高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1978年鄂尔多斯市GDP中三次产业的构成为45:28:27,为“三、二、一”模式,属于典型的农业经济模式,农牧业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九五”中后期全市产业结构出现较大转折,1995年鄂尔多斯市GDP中三次产业的构成为34:39.7:26.3,为“二一三”模式,属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模式,经济发展协调性差,1998年这一结构首次被打破,此时的三次产业构成为23.9:49.3:26.8,已演变成“二三一”模式,到“十五”初,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达到14.2:55.5:30.3,到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更为优化,达到4.3:55.0:40.7。7年期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9.9个百分点,二产基本持平,第三产业占据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全市经济模式也正在向发达地区以服务业唱主角的现代模式转变中。

(三)第三产业创造的就业空间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从业人口结构主要以农牧业从业人口为主,1978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有3.3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口的8%,“九五”以来,特别是“十五”以后,随着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全市服务业从业人数稳步增长,从“九五”初期的13.8万人提高到了“十五”末期的30.9万人,年均增长9.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4%提高到36.9%,提高了16.5个百分点。目前,传统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都具有吸纳劳动力的广阔前景,商贸餐饮、交通邮电、科教文卫和社会服务业等领域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为分流农村转移人口、剩余劳动力以及解决城市就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加快,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市第三产业成为投资的热点产业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现的,全市对第三产业特别是通信、社会服务业等方面的投资建设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仅包括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总量在1991~2007年间年均增长29.3%,增速比第一产业高16.2个百分点。1996年以来,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4%,投资总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07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75.2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1.1%,其中旅游、文化、物流投资比重增大,项目增多。计划投资达31.07亿元的文化艺术、新闻、会展和体育中心等7大标志性文化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共计投资17.37亿元的香格里拉、香港伯明翰、万正商城三大项目也正在引进建设中,教育、房地产、信息服务、旅游、社会服务等领域已成为投资热点。

(五)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明显,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之初,我市第三产业体系相对单一,表现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开放程度低;金融、保险、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新型行业长期处于管制和限制经营状态,第三产业主要以批发零售、餐饮为主,结构单一,灵活性差。“十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涌现了一批新的高成长行业,如信息服务业、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这些新兴行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据统计,“十五”以来,我市邮电业业务总量由2001年的3.9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7.3亿元,增长近2位,房地产业增加值以年均56.6%的速度递增;金融保险业以年均32.4%的速度递增;旅游收入已由2001年的3.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8.1亿元,增了9倍多。到2007年,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实现增加值3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6.6%;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加快发展,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直销店等新型业态加快普及,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已经撑起了第三产业发展的脊梁。

三、发展第三产业的成功经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鄂尔多斯市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期间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可以为以后发展提供借鉴:

——立足实际、合理规划,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重点。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在安排资金、立项、贷款等方面,把第三产业摆在更加重要、更加合理的位置,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发展第三产业的良好氛围,坚持在做好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转变观念,科学认识资源优势,在打好资源牌的同时,把打造“大旅游、大文化、大运输”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突破口。重视文化大市建设,着力打造鄂尔多斯文化品牌。做强传统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推动全市第三产业整体向前推进。

——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本质要求。一、二、三产之间,是一个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整体。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全面推进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在发展二产的同时加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并按照“主攻二产、调优一产、培育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集中发展、改善环境,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我们认识到,在我市这样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走粗放型的发展道路,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不可能实现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市委一届九次全委会议上,及时提出走集中发展道路,实现三大战略性转移的目标。确定在“十一五”期间,转移农牧民人口25万人,一市二区三个城市中心组团。有效地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对投资商的吸引力明显加强,有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十一五”时期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所在

第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物质生活丰富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又依赖于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增加居民对服务产品的需求,特别是一些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产品,在较高收入水平时才能形成大规模消费,例如旅游、高等教育、休闲、健身等。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用于此类消费需求的收入比重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978年—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14.5%和12.2%,“十五”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年均增速分别达17.8%和18.1%,市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已进入了更高的层次,这期间,人均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两项合计分别增加了1256元和893元,同阶段服务业的年均增速度分别为19.0%和44.2%,显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消费开始增加,服务业产值也会迅速增加,同时也给服务业的发展获得了很大的制度空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消费环境以及增加了消费的种类,促进消费增长,推动服务业蓬勃发展。

第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集中地,是第三产业发展载体支撑和需求基础。近年来,我国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约85%左右。据测算,通常情况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净贡献率约2个百分点左右,如果加速发展则其净贡献率将达4个百分点左右。可见,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将对服务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我市从“十五”以来先后实施的“三化”互动和“三个转变”等发展战略,就城市建设实施的拉大—补缺—崛起等发展战略,先后共转移农村牧区人口40多万,使得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2007年城镇化率达61%,比2000年增长17.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近33.8万人,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新增城市人口购买力。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与房地产也会大规模建设,有效地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平台,促进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第三,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纵观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走过了从分工到互补的历程,而服务业主要来源于工业,服务业尤其是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工业(主要是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产业,是在制造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蓬勃兴起的。目前,在制造业产品生产过程中,中间投入品中服务投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实体产品必须与相应的服务业产品绑定在一起使用才能使消费者获得完整的功能体验;而以体育文化产业、娱乐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引致周边衍生产品的生产需求,从而带动相关制造业的共同发展等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服务业的母体是工业制造业。如果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今天,忽视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业势必将无处服务,所以发展服务业,重要的立足点就是要把制造业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制造业拓展服务业的发展。先进地区服务业发展正是遵循这一原则,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我市在制造业发展方面有待于大力加强,才能为服务业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五、“十一五”时期第三产业发展展望

“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在第三产业方面,首先,把结构调整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有效措施,推动工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和集群化转型,服务业向现代化经营方式和现代服务业转型,促进一产效益不断提高,二产总量继续做大,三产迅速扩张,逐步形成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的现代化国民经济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均达到40%以上。其次,加快发展“大旅游、大文化、大运输”。建设旅游大市。改造提升成陵、响沙、恩格贝三大旅游景观设施,加快开发建设黄河峡谷、阿尔寨石窟、百眼井、萨拉乌素、秦直道遗址等一批旅游重点景区工程,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建设文化大市,实施“民族文化建设”工程,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推进文艺演出,扩大文化宣传,开拓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等。“十一五”期间,建成国家西部文化大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入自治区前列。建设运输大市,以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为重点,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物流营运主体,改善物流发展环境,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在满足市区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向产业重镇和新农村新牧区延伸。第三,积极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引进市外金融机构,加快组建地方商业银行,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建立健全担保机构,努力提高信贷融资能力,突破金融瓶颈制约。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培育上市公司后备资源,扩大股票市场融资份额,培育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积极培育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整体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十一五”末,将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70%。在集中力量建设东胜、康巴什、阿勒腾席热1市3区的同时,实施“455”工程(4个10万人口、5个5万人口、50个乡镇),建设沿河城镇带。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自主增长和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末,科研经费占GDP比重要达到1.5%以上,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提高教育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鄂尔多斯在改革开放30年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切实与兄弟盟市一道肩负起了“振兴内蒙古”的伟大使命,期间,第三产业的发展如一面镜子映照着各地区、各民族人民谋发展、创繁荣、促和谐的奋斗足迹和光辉历程。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我市将以大力发展“大旅游、大文化、大运输”为突破口,以“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加快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第三产业最终成为建设“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现代化鄂尔多斯”的强力支撑。

作者简介:白瑞芳(1968- ),女,陕西神木人,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校刊《鄂尔多斯党校》副主编、经济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鄂尔多斯第三产业改革开放
地理盲
桩基托换在鄂尔多斯大道桥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锐意改革 打造健康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地区的西夏窖藏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