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2009-05-22叶红生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历来受到国家和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文章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引起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和怎样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三个方面入手,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其怎样解决,以为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原因;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8-0133-02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就业形势极为严峻,毕业生总量的不断增加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使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话题越来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与主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如何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成为了当前国家和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也急速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我国有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有高校毕业生212万,2004年有毕业生280万,2005年毕业生人数为338万,2006年毕业生人数是413万,2007年毕业生人数为495万,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而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1万,毕业生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而与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不相适应的是,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力需求岗位并没有明显增加,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力需求岗位数量与社会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差距也在逐渐加大。今后几年,大学生就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毕业生直接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他们能否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需求,将直接影响其能否正常就业。
1.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就业环境之间的差距。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建立在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素质及就业市场两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基础之上,并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理性程度,影响到大学生求职的行为和结果。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虽然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北京、上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依然是大部分学生的首选,而需求和发展空间更大的基层和西部,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从而造成了有的地方没有人去,有的人没有地方去的现象。
2.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差距。
(1)自身素质不高。由于近几年民办高校数量的增加以及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有高有低,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没有跟上,造成学生质量下滑。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学习成绩差,不能满足当今经济发展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适应社会环境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面临社会环境变化压力时,调动自身各种资源去满足环境的要求或改变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已成为当前许多大学生的一个通病。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敢面对挑战,不敢正视社会现实,或者逃避现实,沉溺于个人的幻想之中;或者怨天尤人,把责任统统推给社会和他人,甚至采取反社会的态度,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供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主要部门。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机制等都将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
1.专业设置错位,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还有不少缺陷,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依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相对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场需要的学生没有人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市场不需要“的局面。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在我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比较缓慢。一些高校是将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出来,加之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毕业时才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三)社会环境因素
1.毕业生数量的急速增长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毕业生数量急速增加,但社会所提供的能满足毕业生“要求”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大规模增加,再加上国家人事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改革,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的展开以及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城务工,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压力越来越大。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之间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形成,这必然影响到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形成和就业目标的实现。
二、对策与建议
在当前形势下,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毕业生:进一步更新观念,努力提升个人能力
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首要环节。
1.更新就业观念。“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调整期望值,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1]毕业生应当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把眼光放得长远些,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实现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最佳结合。
2.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大学生要成功地踏入就业市场,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在大学生活里,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和完善自己,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合理定位
“就业是高等院校办学的生命线。”高校应当明确自身职能,不断完善就业工作体制。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2]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要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减少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差距,加强大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校应当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通过就业信息沟通、政策解读、教育讲座等一系列教育,把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纳入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高校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当好双向选择的桥梁和纽带;组织召开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招聘会或学校的大型招聘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政策引导、合理调控
1.了解和把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和制定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加大对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投入,增大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运用财政手段提高大学生工资等各方面的待遇等,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农村和基层单位就业。
2.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建设。政府部门要采取强有效的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对于阻碍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取消;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与沟通,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国家和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生死存亡,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的稳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郝其宏,潘永亮.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文丰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势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3]林路.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几个因素[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6).
作者简介:叶红生(1980- ),男,河北磁县人,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