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访报道中如何预防侵权行为

2009-05-22郭利萍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侵权行为采访报道新闻采访

郭利萍

摘要:现代社会中,媒体不仅为公众提供大量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消息,尤其是在揭露现实生活中阴暗的事实、不良的现象后,引起公众特别是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使问题得到控制和解决。但是,在新闻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不真实、不客观的报道,会触及到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名誉等人格权。文章对采访报道中如何预防侵权行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采访报道;侵权行为;新闻采访

中图分类号:D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8-0104-02

现代社会中,新闻传媒事业迅速发展,各种大众媒体都在充分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媒体不仅为公众提供大量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消息,尤其是在揭露现实生活中阴暗的事实、不良的现象后,引起公众特别是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使问题得到控制和解决。但是,在新闻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不真实、不客观的报道,会触及到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名誉等人格权。那么什么是新闻侵权行为?媒体如何预防侵权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新闻侵权的认定

新闻侵权是指报社、广播、电视、电台等新闻机构或个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利用公开发布的新闻作品,以故意捏造的报道形式,传播内容违法或失实的信息,从而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等人格权的行为。

在新闻侵权中,主要有名誉权的侵害、肖像权的侵害、隐私权的侵害三种类型。

新闻名誉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者个人利用大众传媒侮辱他人人格,故意捏造事实向大众传播内容违法或失实的新闻,侵害公民和法人名誉的行为。肖像侵权就是新闻媒体或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当使用他人肖像,给公民带来精神损害或财产损失的行为。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侵害肖像权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未经本人同意和以营利为目的。新闻隐私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作品中,未经他人同意,披露他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个人信息、个人事务以及其他私生活情况,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行为。由于媒体自身有影响广、程度深、传播快三大特点,所以一旦侵权,势必给他人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二、新闻侵权在采访报道和编辑制作中的表现

(一)采访报道中表现出的侵权行为

1.在采访报道中,大多数是在反面报道中会出现侵权行为。当记者采访到当事人阴暗面时,常会受到阻挠,更多时会形成对立。这时记者无法继续采访,一种是就此而返;一种是强行采访。强行采访时,对方会借此诉讼记者侵权。

2.新闻报道内容失实和评论不当是最主要的新闻侵权类型。报道内容失时主要是新闻作品中基本事实不真实和所反映的内容不全面。评论不当,就是报道事实基本属实,但在语言上使用了侮辱、谩骂或其他具有人身攻击性的言词,或者是新闻报道对客观事实进行随意评论,造成对他人社会评价的贬损,构成侵权。

3.暴露隐私造成侵权。未经他人同意在媒体上宣扬他人隐私,使其人格评价降低,构成新闻侵权,或因过失侵害了他人的隐私权。同样,表扬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也会导致侵权。

(二)编辑制作中表现出的侵权行为

1.编辑失误造成的侵权。不管是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还是报纸的校对、排版,都会发生失误造成侵权。

2.未经核实就转载其他媒体报道,事后证实报道不实,构成侵权。

3.报道中采用与报道内容无关的照片和画面,或者未经同意采用照片和画面,构成侵权。

三、新闻侵权的预防

从探究新闻侵权的定义到列举新闻侵权的各种表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探讨怎样预防新闻侵权行为、减少新闻诉讼。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闻侵权的预防。

(一)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侵权预防

1.信息源的选择和复数采访法。记者在采访时要选择可靠的、值得信赖的消息源,一旦涉及侵权,如果媒体能够向法庭证实自己的消息源是可靠的,则媒体不具有过错或过错要小得多,有关媒体所要承担的责任也会因此免除或减轻。对涉及他人问题的采访,要选两个以上采访对象进行采访,以便于核对令人认可的共同事实。

2.保存采访证据。在涉及他人名誉的重大采访中,记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录音、拍照、或者拿到原始材料,对于关键性问题,一定要反复核实,拿到证据,才能报道。同时要做好证据的整理和保管工作,以备不时之需。对于涉及他人隐私的报道,要采用合法手段获取材料,不要使用非法侵入、侵犯他人隐私等不合法手段,同时也要保存好可以证实有关材料失去隐私保护条件的材料。

3.多用中性词,少用描述性语言。采访报道中,除了特殊情况,出于明确的表扬或者批评的目的,应尽量少用倾向性的语言和词语。要着重再现新闻的现场,让读者身临其境,然后自己去理解和得出结论。尽量不要以解释的语言叙述事件,从中加入记者的理解和判断。

4.多用原话原文,不加入记者的观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尽量多用现场采访,让别人来说,少让记者直接跳出来表达,这样既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也有说服力。记者直接表明观点,即使你是公正客观的,尤其是在批语报道中,也会认为你有个人倾向。在编写过程中,更要引用原话和文件的原文,并标明出处,这样的采访相对安全一些。

(二)新闻编辑中的侵权预防

1.要掌握分寸,实事求是。在后期编辑中,不能为了有看点,吸引观众,而夸大事实。对待一些不确定的数字和事实所采取的做法就是,宁可保守,也不夸大。

2.负面报道详细审核。在负面性报道中,宁可慢一些,也要花时间详细核实,要基本了解后,再进入采访和编写程序。对于未成年和受害人,要注意报道公开后对其名誉或者平静生活可能造成损害,除非确实有必要,一般不使用真名,不公开其地址。在电视报道中,要尽量将画面做模糊处理。

3.建立复核流程。记者完成稿件后,要有相关的制片人审核,编辑在制作节目期间,也应对照检查。节目完成后,主要领导最后把关审核。层层把关,层层验核,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三)内部管理中的侵权预防

1.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和处理问题。同时要增强法律意识,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做到依法采写和报道新闻,时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闻活动,确保报道真实合法。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在新闻官司中,媒体最有力的抗辩是报道真实,而验证报道是否真实的唯一途径只能靠证据证实。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在采访时深入调查,广泛收集有力证据,掌握一手材料,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其他细节。切不可以主观随意,凭想当然,忽略对细节的核实和严格的审查。

2. 加强新闻采编管理。凡重大的舆论监督采访任务,必须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正派的记者担任。多年来的新闻诉讼实践表明,预防新闻侵权的关键在于新闻行业的自律。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奖罚分明。对重要新闻舆论监督稿件要实行跟踪责任制。

(四)健全新闻舆论监督法律体系

目前,新闻媒体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党和政府动员新闻单位加强舆论监督,人民群众也希望媒体多搞点批评报道。但另一方面,新闻舆论监督侵权案件不断上法庭。时代的需要,呼唤着有一部新闻法的出台。新闻立法将为新闻界、为舆论监督提供一个可供遵循的法则。而当今中国,正逐步向法制国家迈进,新闻法的颁布实施,必将是中国迈向法治社会的又一个里程碑。

猜你喜欢

侵权行为采访报道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记者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论突发性事件中记者的采访报道技巧
信息意识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