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教育理念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研究
2009-05-22徐溪
徐 溪
[摘 要]“绿色教育”一词源于环保教育,随着研究者的解读与探索,其内涵日益丰富。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首次提出现代教育也应为绿色的,用可持续发展的的核心理念重构了现代教育。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理念,逐渐强调和突出了这种绿色精神,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启示下,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构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绿色课程空间。
[关键词]绿色课程 一体化设置 实践 资源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理念,强调并突显出“绿色精神”。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正是需要融入这种精神。在“绿色精神”的启示下,师范专业绿色课程的建设应对教育者、教育对象和基础教育的衔接以及一代代的教育活动而言,都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研究对高师学科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有助于促进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构建“学科教学论”的课程体系是新课程改革和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绿色课程的建设延伸了绿色教育的内涵,关系到高等教育中师范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对高等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各门学科增强实践性,要求教师具备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新课程提出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各种能力,更加重学生实践,增加课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适应和融入社会。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相应能力,这就为高校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特别强调“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高校教师教育在整个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作为一个起始阶段,加强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对于培养适应教育改革的合格师资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到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为基础教育输送具有良好语文教学素养的教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最能体现中文学科教育教学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是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手段,更是体现高师教师教育水平的窗口,在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长期性的角度上,兼顾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将职前教育置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整体考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具有社会效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针对学科问题,有效改善学科现状,符合了学科实际需要。“学科教学论”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我们充分重视实践教学,把它看成是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实践教学自身不够完善而导致学生的实践遭受轻视,一些常规的实践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构建和完善语文教学论体系,有助于增强这类学科的实效性,改善学科现状,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立足于课程建设,有助于提高师范学院的社会声誉,更广泛的扩大经济效益
师范院校应该立足于学院的根本,塑造学院的社会形象,突显学院“师范性”的特色。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必然导致大学生数量的急遽扩张,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师范学院面临着人才质量下降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招生的生源与毕业生的就业,间接影响到学院的经济效益。师范院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因此加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第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体化”课程的设置,调整课程学习内容的比例。“绿色”课程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课程,不断完善的课程,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课程,对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以及一代代的教育而言,都蕴含着这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首先“绿色课程的和谐性”要求课程正确定位,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我国教师需求量最大的市场是在基础教育,高师教育专业课程必须与基础教育联系起来,研究基础教育的需要,为基础教育服务。本课程在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理论学习与学生实践的比例约为1:4较为合适。在理论学习方面,除了对语文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探讨,还关注理论向实践过渡的“中介”,通过“案例教学”“片断分析”“名师观摩”“实地见习”等方式,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间接经验,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学生实践应该贯穿在四个学期的“语文能力训练”,在训练中,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激发学生训练的主动性和热情。第四学期主要观摩名师的课堂录象,揣摩名师的教学经验,并学习研究他们的教学思想,积累感性认识;第五学期以实地见习为主,可以去到实习基地听课学习一到两周的时间或者旁听地州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第六学期结合语文课程论的理论知识学习分析课堂教学的案例,撰写语文教案,并要求应用所学理论说明自己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意图;第七学期进驻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八到十周的语文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
另外,拓宽选修课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一个是教学理论的巩固和深化,使学生掌握教学的艺术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前者可以开设名师教学论坛,特级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等,后者可以开设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第二,加强教育实践类课程的管理。加强教育实践类课程的管理,使学习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和社会,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应用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师范生参与教育实践可分为间接实践和直接实践两部分。(1)间接实践就是在不直接接触中小学学生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的形式观摩。另外在《语文教学论》中利用“小课堂”的形式进行模拟教学,也是很有实效的互动方式,每个学生尝试讲课,同学们互评,老师点评。这种实践形式一方面能够节省时间,另一方面则可以增进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的了解探索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法,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感悟。这就要求增加教育理论教学课时数,以保证间接实践的开展。(2)直接实践就是让师范生进入中小学进行现场的见习或实习,见实习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班队工作、教育调查等,这种实践形式可以让师范生获得最直接的经验,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的掌握,有利于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实习向学生提供了进入真实教育情境的机会,从而有可能使学生习得教学所必需的技能,形成恰当的工作方法、信念和价值观。因此应该加强实习管理和指导工作,从备课到上课都要把好关,积累好资料,如指导教师对每节课的指导和评价,小组的听课评价和鉴定,自己上课的反思和总结,听课记录,教案设计,作业批改,学生反馈等等。实习结束后,要从实习的内容、收获、体会和建议等方面进行实习工作总结与鉴定。
第三,加强课程与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挖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创新内核可进行如下尝试:首先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建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资源网站,汇集基础教育的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视频、优质教学设计、优质教学光盘。师生互动共同创建资源网站,即可以保留学生电子版的优秀作业、讲课视频资料,又可为学生提供钻研教学的电子资源,还可以在网站开设教学论坛,促成历届毕业生与在校生的对话,起到现身说法的效果。其次专业课程导师制管理,培养品牌的学生。要避免导师制培养目标宏观空泛化、不明确性的局面。应该制订专业课程导师制的管理计划,为导师制确立了明确的工作范围。考虑到高校普遍本科生导师资源不足的实情,可以实行“培优”方式。目前我系实施的导师制,主要针对大三的学生,选出12人分为两个小组,两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专职教师每人负责指导一组。培训制订了专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素质拓展导师制教学计划,分小组训练和集体培训两种形式。小组活动时间、内容由本组指导老师负责安排。集体培训要求两个小组的老师和同学共同参加。培训内容分为阅读研讨、诵读指导、试教练习、见习等。
如何在课程建设中营造绿色空间,使课程具有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性的绿色生命力,这是课程主持教师、课程责任教师、课程辅导教师共同肩负的使命。
注:昌吉学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论文。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2]曲鸿雁.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1).
作者单位:昌吉学院 新疆昌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