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西方大学生责任教育

2009-05-22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模式

杨 玲

[摘 要]责任感教育是集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于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责任感教育在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本文从比较中西方“责任”教育发展以期获得对当今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一些启发和思索。

[关键词]中西方责任教育 思想渊源 模式 大学生责任教育

在当今社会出现诚信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之时,责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诠释责任,如何准确地定位责任教育,如何有效地实施大学生责任教育成为了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四有人才为教育的目标。我们的责任教育理念从整体把握,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具有长远指导作用,高瞻远瞩,具有统领性。而在现代的西方责任教育中以“个人”为本,突出个人的主体意识,从个人的角度,以个人全面发展出发强调合格的公民意识,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西方责任教育模式差异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为教育目标的中国责任感教育和突出个人的主体意识,以个人全面发展出发强调合格的公民意识的西方国家责任教育在各自的指导思想下,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责任教育主要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实施的。而我国更侧重于学校肩负起实施责任教育的任务,从学前教育开始,开设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思想道德课程,通过书本和老师讲读的方式,对个体灌输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国家社会的法律法规、一般行为规范准则,注重责任教育的认知层面。由于责任教育内容范围广、内容多,而教育方式相对单一、形式相对单调,往往就会趋向训导教育,造成脱离个体实际,教育效果不佳。家庭教育中,服从父母,依赖父母,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和机会。社会教育中,对强化责任意识认识不够,公民意识教育缺乏。社会不良现象和价值观也对个体影响巨大。在市场经济大浪潮的冲击下,传统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受到冲击,容易形成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重索取,轻奉献。

国外教育在突出“个体”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重视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全面教育。体现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多管齐下,充分强调校外教育的重要性。国外教育偏向通过个体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学会做公民”的过程中,培养个体的责任意识。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实施个体的独立性教育;学校中尊重个体权力,创设各种情境,让个体感受权力与义务的涵义,加强个体的社会角色认知,将其内化为一种影响自己行为的意识。在社会中,国家更是重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大力建设和保护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纪念广场,在英国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在一个很小的城市,也许没有气势宏伟的高楼大厦,但是到处都有指明通往各个博物馆和纪念馆的路标;国家不惜一切代价继承留有国家民族历史记印的传统文化,让国家民族精神和国家价值观以更为形象和生动的方式影响个体,星期日的教堂里的人都在为世界遭受苦难的人祷告,大街上几乎很少见到警察,所有的车辆都会让行人先通过,一切都在规则中井然有序地运行着……通过无形的课堂教育,让个体在自然的生活中,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明确了各自的角色,并将这种认知内化为一种影响自己行为的意识,开始积极履行社会角色的职责。

趋利避害,突出学校教育,切实有效开展大学生责任感教育

从中西方责任感教育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思想渊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西方的责任教育都表现出了各自的发展特点和趋向,研究这些不同对于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中高校责任感教育如何承担“补课”的责任,如何真正发挥学校责任教育的社会功能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真正影响其良性社会化进程的是高等教育。尤其是对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而言,一方面个体具备了一定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积淀,另一方面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处在形成过程中,并未定性,因而此阶段是极佳的实施责任教育的时机,个体更容易认知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更易于强化个体社会角色正确认知,将其内化为一种影响自己行为的意识。

首先在实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中,应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人类独有的,对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理解。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世界上纷繁多杂的各种社会理论中,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对个人对社会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个人与社会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让学生懂得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其次,高校大学生责任感教育还需要学生认识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是承担社会责任,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虽然懂得一些基本的大道理,但是这些大道理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太遥远了,学生无法感受到责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他们不能全面地正确地对待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社会整体利益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需要每个人都必须主动地承担责任。

无论是通过开展各种责任感教育的主题活动,还是通过长期的,经常性的教育,责任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观。但责任感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点是“内化”,即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使学生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切实把教育内容内化为信念,将理念变成实践行为,把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转化为个人直接的道德需要和要求,逐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突出道德的自律性和内化过程才是责任感教育真正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现代大学教育》2003.3.

[2]方凌瑾,唐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打磨现代人才的品质》,《高教论坛》2005.1.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飞行)学院

猜你喜欢

模式
红十字骑士的死亡与再生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从《后窗》看希区柯克作品的人性怀疑论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