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 激活课堂教学
2009-05-22邢保顺
邢保顺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强。老师如果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因此,巧用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略抒已见。
一、新例激趣
求新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老师如果在教学中老是讲着万古不变、老掉牙的事例,与现实脱钩,学生势必提不起兴趣,也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此,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那些生动有趣的材料补充到教学中,可达到启智激趣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按客观规律办事”时,我给学生举了“对牛弹琴”新例: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蕃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蕃茄长到2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调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对牛弹琴”新例,不仅能激发兴趣,使学生理解知识时有新鲜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二、典故激趣
典故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符合人类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运动规律,因而为人们喜闻乐见。课堂教学中,引用典故,既能激发兴趣,又能给学生哲理启迪。在导入新课“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时,我首先讲了黄公嫁女的典故: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两个女儿都长得十分美丽,堪称天姿国色。但黄公为人喜欢谦让自卑,每与人谈起他的两个女儿,总是说:“小女质陋貌丑,粗俗蠢笨。”长此以往,他两个女儿丑陋名声便远近皆知,以致虽然早就过了婚嫁年龄,也无人求聘。后来魏国有个死了老婆的光棍汉,因无钱再娶,便到黄公门上求婚。不料婚礼完毕,揭开头巾一看,竟是一个绝代佳人。消息传开,人们才知道黄公之言不实,于是一些名门子弟都竞相争娶他的第二个女儿。
黄公的过分谦让殃及其女,事与愿违。这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注意分寸,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典故的趣味性,渲染了课堂气氛,集中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未知欲。
三、漫画激趣
漫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对人的感知活动有调节和支配作用。巧用漫画,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奥问题浅显化,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一知识点时,我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幅“拉车”漫画:一只大雁拉着一辆马车想朝天飞,一个兔子拉着这辆马车想朝前面奔,一条鱼儿拉着这辆马车想往水里钻。漫画使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然后,我说到:“同学们,大雁、兔子和鱼儿,它们三个拉着同一辆车,方向不对,目标各异,尽管用劲不少,但把力量都抵消了,内耗了,怎么能使马车向前走呢?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团结才能力量大。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靠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这样做,既加深了理解,又升华了主题,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比喻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
例如,把价值规律的调节、刺激和优胜劣汰三个作用,分别比喻为“棒子”、“鞭子”、 “筛子”;把价值规律的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分别比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把工业比做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那么其他工业就是“龙尾”,“龙头怎么摆,龙尾就怎么甩”;用“衣服和身子”的关系,比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用“开窗户与安窗纱”的道理,比喻对外开放与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关系等等。这些比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笑话激趣
笑话不仅能给生活带来笑,带来欢乐,而且能寓意于笑声中,寓教于欢乐中,寓讽于喜悦中,让人在笑声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树立起某种信念。
在学习“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时,针对少数学生学习不刻苦、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我讲了老舍《幽默文集》中的一个笑话:有个财主的儿子不好好学习。一年夏天他进城玩,渴得要命。突然看到洗澡堂的半腰挂着一个“清水池塘”的牌子。他只认得一个“水”字,便上前讨水,掌柜嫌他冒失,就给他舀了一碗。他一饮而尽,付钱后扬长而去。走了不远,一想把扇子丢在了澡堂。当他返回来取扇子时,看到掌柜的挺热情,就悄声对掌柜说:“你的水要赶紧卖,我喝着有点馊了。”学生听了捧腹大笑,我趁机说道:“同学们,你们看,不学习,连喝水都要喝澡堂里的馊水。”发笑的故事和幽默的话语,打破了课堂的沉闷,缓解了紧张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河南省陕县陕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