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葵园的救赎与希望
2009-05-22刘莉娜
刘莉娜
清人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此词心又何尝不是画意。从2003年至今,许江创作了以“葵园”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茂密的葵花如生长的城市丛林,更是大地上蓬勃不息的生命。这些作品既是城市主题与土地主题的叠合,也可以看成是画家行走与守望、思考与叙述的叠合。
从画面视觉构造来说,许江所描绘的其实是“葵原”。那在四季中轮回的一望无际的原野,带着燎原之势,向观者迎面袭来。那是一种根源于沉思的深重的忧郁,与他1990年代通过城市风景所捕捉到的历史兴废感相较,这种忧郁更显深刻——它来自画者对世界和大地的“天问”式的思索。葵,是大地对人间的馈赠,扎根于大地,却面向天空,追逐着万物所皈依的太阳,那一切光亮的本源。葵是向阳花,然而,许江笔下的葵却从来不是花朵,这与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反复颂咏的葵的形象全然不同。许江的葵自成一格,不是花朵而是果实。它是沉重的,在秋天的深处,葵的硕果已然沉醉;它又是强韧的,在四季轮回中,反复地从衰朽中重生,用生命铸造出精神。葵的苍劲刚毅,迸发出大地与天空之间生命涅槃的火焰。
许江的葵从来都是集体性的,或为列兵般精神抖擞的“葵阵”,或为叠加堆积却如火焰般升腾的“葵塔”。他的画面所呈现出的是一种集体性的视觉,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而此力量却绝不仅仅属于葵本身,而是来自那孕育化生并且承载万物的大地。葵与大地的合体即是葵原,那漫无边际的葵的原野,反复更生于沉沦与拯救之间。对许江这位文化守望者而言,葵原即是家园。在荒原与家园迁变之际,蕴藏着一切存在者存在的秘密与根源。
“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太阳。”饱含整个夏季的孕养,脱尽碧绿鲜黄的铅华,老葵锲而不舍地挺立着。在这里,有一种历史渴望拯救,一如花朵渴望太阳。在这里,在每一颗老葵上,都系着一份令人动情的兴衰,系着生命被拯救的渴望。一如许江所说,“凡常之物谈不上拯救,与心相系者方才授以拯救。”而这与心相系者必趋向于精神的层面,应和心灵的期盼;这授以拯救者又必是宏大而蕴涵深远,必须经受长期的滥觞与救赎,必须回应一份沉重的命运的安排。当风景被赋予拯救的命题,当老葵体现为被拯救的情态,就呈献出一片特殊的期待和生机。
其实,有些画面是不能被叙述的,有些力量是无法被言传的,你应该亲身去到许江的展览中,置身于那些形态各异的葵中去,去感受葵园中的四种意境:
秋劫
天地玄黄,四季流转在天空,生灭归藏于大地。葵的阵列守候在岁月中,这里时刻发生着的是万物的历史,孕生与幻灭的故事。或春华秋实,生机勃发,或秋收冬藏,枯烂殒灭。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世界本是洪荒与虚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唯有精神的强者,才能够在个人对世界的质询中“为天地立心”,从静寂的终极处铸就生的刚强。
冬殇
蜡是天然的油质。它的脂性有若一层谜,那谜中正封存着一段历史,一段冷月相伴的岁月。蜡塑的葵灯,凝着葵的神,凝着一份令人心迷的冷艳,美得惊心动魄。蜡必须要纯,必须无半点杂质。众多的葵灯聚集于一处,仿佛长歌一首,低声吟唱着光亮。葵灯熄灭,烟气带着倦意退去,仿佛一片废墟的唏嘘。众葵静卧,那是黄昏中的故城,一种静默的庄严,只在众葵中盘桓。众神黄昏,牧歌熄灭,唯有宁静本身在空寂中低回。
青源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葵时刻等待着日光的牵引。这葵园中安置着画家的一份期待,寄寓着“风雨江山外”的“万不得已者”。风雨之中,画者尚有故园可返,这画上葵园也自成就了画者的家园。
葵园即是家园,凝望远方的流浪的目光在葵园中得以安置。在家园中,葵守望并且等待着。画面上的笔底烟云如远雷声声,当是春雨的预告。“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而那春和景明、和风习习中的葵园,又该长成怎样一种光景?
深歌
许江说,“风景不止于景,山水自创天地。我画葵园,只在这葵园中怀一份期待。”葵以敬畏与优柔的执著传送着天地的消息。这是无山无水无人的山水,这是历史迁变沧桑轮转的命运画面。从远望之“远”,到深歌之“深”,葵“坚守大地”,期待着一份辽远的未来。
葵的沉默,一如遍地繁华中的孤寂,丰收后大地的荒芜。在寂寞和荒芜中日夜滋长的,是葵的倔强与骄傲。葵向着天空、朝向太阳生长,那是它的执著与荣光;葵的苍老又使它垂下铜色的头颅,向着大地深处皈依,那是它的根源与宿命。在这天与地、生与死的胶着中,迸发出一种耀眼的精神性。于是,葵化身为荒原上陌生的行者,带着生命的热烈与拯救的希冀,向着那辽远的最深处漫延。
而葵园永不会逝去。她在荒寒之所,咀嚼曾经拥有的历史英华,将拯救与希望传递给大地,将文化救赎的责任传递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