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
2009-05-21王雅琴
王雅琴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有了想像后,我们方能超越常规思维的束缚,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想象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索,摸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首先:咀嚼文字,在想象中塑造形象
课文仅仅是一行行文字,我们只有透过文字创造情景、塑造形象才能充分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方可有欣赏乐趣,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说:“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发挥想像,透过文字营造意境,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五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凉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息列索落”的秋雨是什么样子的状态?云“卷”向了西去是怎样的动态?“都市闲人”是什么样的形象?“凉”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会是怎样的音调呢?
虽然北方的学生都感受过北国的秋天,但作者感受到的秋景,景中的人物到底如何,要通过想象构建一幅秋景以及人物场景:秋天的上午,一阵风来,下起了小雨,淅淅沥沥,透着凉意,急雨一阵而过,云被风追赶着退场,这正是秋天特有的一阵凉雨!没什么事做悠闲地遛弯或拿着鸟笼遛鸟的长衫老人,见面昂着头眯着眼看着天,感叹着天凉,凉字拉得老长,带着浓浓的京音,人与人之间是那样的淡,淡得犹如雨后的天空。通过这种细腻的想像,学生走进了作者笔下凉凉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凉的独特韵味。
其次: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想像是沟通作者和读者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与共鸣。
读《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这几句话乍看并没有过多的情思,似乎平淡无奇。但激活想像,架设桥梁,就会走进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归有光早年丧母,但自己志向远大,“自束发读书轩中”,希望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另一方面他从小和祖母相依为命,和祖母朝夕相处,“久不见若影”则可感受到祖母一日不见就思念孙儿,隔辈情深。另外作者父母早逝,虽有祖母照看,但少了父母的陪伴,则会养成不善言谈的内向性格,“默默在此”、“大类女郎”的性格,也可看出作者身世之悲。作者短短一句话,却可令我们体会出几层含义,可以说言简意赅,而意味无穷。只有激发学生的想像,在作者与学生中间做适当的点拨,才能让学生揣摩文章中的那份精彩。
最后:思绪驰骋,展现个性
“授之以鱼,远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就要使学生脱离鹦鹉学舌的被动,学会独立思考。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放飞想象。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读。
如:阅读《美腿与丑腿》时,学生发言非常踊跃,纷纷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总是看别人的缺点,那么自己的心里就会整天抑郁,难过也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何不选取后者?”话音刚落,同学就给予他热烈的掌声。
通过阅读指导,启发学生生出想象的翅膀,创造适宜的情境,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得出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这是教师教学期望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