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
2009-05-21孙力辉
孙力辉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主动设问和研究,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并进行各种体验。从中学会如何去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起应对急剧变化环境的能力和创造力。这种学习方式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其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和已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析、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结合地理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研究情境,激发研究热情
现代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有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以及应用地理知识进行判断和推论,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地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其中创设地理教学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创设研究情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大量可感知的东西,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部分内容时,如果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直接接触到现成的结论,由于不知道这些结论是如何得来的,以及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这就给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带来了障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设计成一组如下的教学问题:“读图,比较南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分布有何差异?产生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冬夏间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的大气活动中心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状况产生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图像,鼓励学生为促进学习而相互间展开讨论、争论,让学生在讨论、争论过程中辨明是非,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最终使学生获得如下的认识: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海陆冬夏季增温和冷却的速度明显不同,使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冬季我国东部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偏北风,使我国东部低温干燥,多大风天气;夏季,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偏南风,带来高温、湿润和多雨的天气。通过质疑问难,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地位,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明析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研究过程,挖掘研究潜能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研究。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研读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的目录、序言和课堂小结,对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然后再逐节、框、段进行分析,理顺其中的结构、脉络,把握内在的联系,学会“围绕黑体字,钻研宋体字,了解楷体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及实际经验,去进一步思考和学习,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见解。
加强“内联”,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和渗透,鼓励学生把地理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实践中,以增强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把知识能力整合起来。
如在学习与探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时,有的学生回答可用打坝淤地的工程措施。学生的回答明显符合教师的预设答案,通常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就此为止了。但一位学生则站起来问:“什么是打坝淤地?它有什么作用?”因为大多数学生不理解,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我让学生课后搜集资料,在下一节课上展示了打坝淤地工程的图片,并让学生就搜集的资料发表各自的观点,使学生获得如下的印象: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用于产生淤地的坝叫做淤地坝。它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具有显著的综合效益:修筑于沟道中的淤地坝能够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而且能够固定沟床,抬高侵蚀基准面,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前进,减轻沟道侵蚀,有效地减少入黄泥沙。淤地坝运行前期作为水源工程,能有效地蓄积,利用地表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解决人们生产、生活用水。淤地坝具有较强的削峰、滞洪能力和上拦下保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洪水、泥沙对沟道下游造成的危害;坝地地平、墒好、肥多、土松,易于耕作,抗旱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坝地的形成与开发有利于退耕还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原有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展示研究成果。巩固研究热情
尽管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能力,但我认为定期把学生的研究成果向广大的师生汇报交流还是很有必要。这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必要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鼓励和鞭策,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最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积极评价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更有力地巩固学生的研究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