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9-05-21贾秋芹
贾秋芹
摘要:在阅读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莽学生根据文字材料的描述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开展研究性阅读,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关键词:研究性联想创新阅读质疑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展开联想、想象。激发阅读创新意识
在阅读活动中,根据文字材料的描述进行想象,是阅读创新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主动阅读、活化信息、形成新见解的必要条件。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发挥丰富想象,再造作品境界。如读《孤独的收割人》时,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图画:在一望无垠的高原上,轻风吹动着白云,在蓝天上缓缓移动,成熟的庄稼泛起微微的波浪,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金色的光芒。这时,传来阵阵凄凉的歌声,循声而望。是位姑娘。她"SL割又捆”、“边干活儿边唱歌”……由于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更为丰富的作品的艺术境界,并将自己不由自主地融入到作品的境界中,所以使得学生们在感染、共鸣、激动中不能自已。
(二)发挥丰富的想象,再造人物。《孤独的收割人》中的姑娘,诗中仅写到她的唱歌与收割,至于其他情况没有写及。阅读此诗可根据姑娘唱歌和收割的情况,对她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等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再造一个完整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只有如此再造人物,才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甚至“与之共语”。
(三)发挥丰富想象,去填补艺术空白。如《孤独的收割人》中的姑娘家世如何?经历如何?她过去怎样?现在怎样?歌声为何,这般凄凉?为何这般哀伽……我们可发挥想象,去填补这些艺术空白。
阅读中的联想主要有四种方式:
1接近联想。如读郦道元的《山峡》,联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眼前呈现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景。
2相似联想。如读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梅此景,可联想到人的坚韧品质,不屈精神,顽强斗志。
3对比联想。如读欧阳修的《秋声赋》,从萧条凄凉的秋,联想到峻青《秋色赋》中所描写的丰收的秋。
4因果联想。如读鲁迅小说《孔乙己》,可根据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他自身的因素,联想到孔乙己的结局。
运用阅读联想对读物进行理解、追忆和创造性的思考,应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尽量形成广泛而多样的联想,以努力提高阅读创新能力。
二、进行逆向、发散思考。挖掘创新潜能
在阅读作品时,我们主张不但要顺思,而且要反思。如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对玛蒂尔德的解读就可以从正向与逆向两个方面去思考。可以说玛蒂尔德很虚荣、追求享乐;但用“人本”理论去分析,就可以看到她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坚强、纯真、质朴、讲信用、吃苦耐劳、与命运努力抗争等。人物形象的矛盾与复杂,构成了艺术典型。我们如果用固定的思维思考问题,那就只能看到一成不变的东西,假若在顺思之后,再进行一番逆向思考,就会领悟到意想不到的内容。
此外,在阅读中还可进行发散思考。如阅读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就可进行发散思考:将“落花时节”与诗中“江南好风景”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指春天;将“落花时节”与李龟年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指李龟年昔盛今衰的境况;将“落花时节”与杜甫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指杜甫自身不幸的慨叹;将“落花时节”与唐代的状况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可视为对国运的感慨……
三、鼓励质疑问难,唤起创新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阅读中的质疑表明阅读者处于积极思考之中,有了积极的思考,才会有深入的发现。那么,在阅读中怎样质疑呢?就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质疑方式:一种是由教师质疑,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其积极性,通过引导、讨论获得新的见解。另一种是由学生质疑。学生在阅读中记下疑点,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本组共同的疑点提交全班。全班同学根据小组的疑问,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鼓励在各种意见的交汇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就质疑的性质来说,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1,对比质疑。它是将不同的文章加以对比:在比较中创新。如《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在叙事、描写、抒情上有什么异同?2因果质疑。它是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或由因析果,或由果探因,悟出新意。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恋爱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关联质疑。它是指就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作思考,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中,探究出新意。如《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恃萍究竟有没有感情?
四、开展研究性阅读。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为了研究或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有步骤的阅读行为。开展研究性阅读应力求做到:
(一)由课本向课外读本的延伸。先阅读课本中所确定的内容,然后阅读与此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
(二)由课本向社会的延伸。在阅读课本及其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社会调查,以丰富阅读的内容。
(三)边读边悟边总结,培养阅读创新能力。如在阅读李煜《虞美人》时,可以布置“走进李煜”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组织学生阅读李煜其他的词。
五、搭建平台。给以实践创新机会
在近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如在教学《诗经·伐檀》时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先阅读后,询问学生有没有疑问,在我的鼓励下,一个学生提出:诗中三段都写到河水,描绘了河水“清、静、柔”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又如何与“愤怒”、“残酷”联系起来?我立即予以赞扬,肯定了该生敢于质疑、大胆冲破传统的樊篱。紧接着,展开课堂讨论,有的赞成传统观点,有的则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描绘的是一位美丽少女坐在河边,看着心中爱慕的青年男子专注伐木,伐木声悦耳,进而联想到这位男子家庭殷富,可见他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哪!每段结尾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可以理解为:这位相公啊。可不是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人哪!由此学生对《伐檀》有了更深入的意境,见解独到、别出心裁、有创造性。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转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