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2009-05-21申福琴
申福琴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需要搞好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必须从课堂教学着手。创新精神,就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愿和态度。创新精神是创造力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很难有创新性成果。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标志的社会,而未来教育,也越来越趋向于创新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要做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点燃创新火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感兴趣的问题上。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液体压强的大小》这一节的教学中,开始安排了课前热身,出示大屏幕,观看潜水艇在深水中潜行,还有两个同学的对话。
甲:你知道深海潜水艇为什么要用特制的钢“铠甲”吗?
乙:知道,为了承受较大的压强。
甲:你知道某一深度的压强有多大吗?
乙:不知道,怎样计算呢?
学生听了对话后,激情高涨,议论纷纷,上节课只能根据u型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定性反应液体压强的大小,但不能定量知道液体压强的大小,很想知道怎样计算液体压强大小,学习兴趣马上被激发了起来。在这很短的时间里,教师将学生带到了真实、传奇、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增强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越有创造性的人,越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创新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设计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形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倡多思多想,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个别实验引导学生广泛思维,触类旁通,扩展学生的思维,同时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帮助和引导学生寻觅物理知识的内在连接纽带。例如,学生做了“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功率”后,学生对该实验的原理、电路设计、操作步骤是比较熟悉的。教师趁热打铁,及时提出问题:利用该实验电路,还可完成哪些电学实验?这时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他们积极思考,设计了许多实验方案,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科学探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做到主体参与,主动发展。
例如,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评价、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一个狮子由于跟井中的狮子对吼,一气之下跳进井里死了,狮子不知道井中的狮子是自己的像。基于这个故事来提出问题。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什么位置?像的大小和物体一样吗?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如何移动?像与物上下左右关系如何?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像与物体的关系。
实验探究:先讨论用透明玻璃板还是平面镜?用平面镜是否可行?讨论后,用透明玻璃板分组探究。
交流评价: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析实验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的左右对调、上下一致。
利用小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积极参与,动手探究,热烈交流,求真求实,通过探究,自己主动获取的知识,学生们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运用得灵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掌握知识,认识真理,获得能力。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物理的环境,让学生在物理课中展示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讨论,去创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综上所述,中学物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用教师创新性的教唤起学生创新性的学,用教师创新性的思维方法铸起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品质,让教与学和谐地碰撞出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