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心理
2009-05-21徐彦群徐越群刘会玲
徐彦群 徐越群 刘会玲
高等学校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育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它对于高等学校了解教育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状况,以及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考试作弊不但不能达到考试的预期目的,而且违背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考试作弊虽然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但影响极坏,任由这种现象蔓延下去,会败坏学校的风气,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损害教育的形象。但近几年来,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作弊形式也由过去的夹带、抄袭发展到“枪手”替考,甚至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形式(例如手机等)作弊。
一、高校学生作弊的原因
高校学生作弊,问题虽然出在学生身上,但责任也不全在学生身上,作弊学生自身原因的背后隐藏着社会、教育、教学及管理的问题,既有其一般的心理原因,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既有显而易见的表面原因,也有较深层次的原因。
1.诚信意识不强。考试作弊问题实质上是诚信问题。如何对待考试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个人如何做人的问题。作弊反映了一个人的人品和思想意识,是自私和不诚实的表现。一个在考试中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人,很难想象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是一个诚实的人。但是受当前社会功利性思想的影响,一些高校学生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混乱无序,滋生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思想,而他们自身的约束力、自控能力较差,从而考试作弊的羞耻感淡化,甚至以作弊手段的高明和作弊成功为荣,这是导致高校学生作弊人数增多的根本原因。
2.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尚待完善。校方对考试成绩的认定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观念。学生每门课程成绩及格与否直接与毕业、学位联系,而且是学生评优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的硬指标,这使得学生对考试结果看得过重,而忽视学习过程。考试方式也过于陈旧,各大学基本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两次考试,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方法简单、命题教条、内容僵化、使考试信度和效度明显下降。如此简单划一方法,使整个学习过程是以考试为中心,考试内容、题型、时间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妨碍了学生自由支配,使学生厌学,于是想办法在考试中作弊。另外脱离实际的管理水平、落后的教育方式、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使某些教师产生强烈的虚荣心,将考试变成了一纸空文,他们甚至监外不监内,直接造成了作弊现象的增多。
3.社会上“唯分数论”的影响。社会上,学业成绩往往成为评价大学生优劣的单一指标,这是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个社会原因。一些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往往都会喜欢成绩好的学生,片面注重文凭、分数,忽视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考查。毕业生要借助一纸文凭、成绩单,才有可能找到好工作。于是,一些学生就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高分,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也就禁而不止了。
二、高校学生作弊的心理
经研究,在各种不同的考试中作弊的学生,通常作弊心理有如下几种:
1.侥幸心理:作弊的学生通常认为,只要自己手段高明、方法隐蔽,不会被发现,于是侥幸而犯。
2.虚荣心理:一些学生为了获得理想的分数和名次,以获取奖学金,成为三好学生等,考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准备了应急方案,为获得高分不惜铤而走险。
3.过关心理:一些平时不努力学习,学习基础差、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或因突发的客观原因耽误了学业的学生,为了摆脱低分和不及格的困扰,而不惜投机取巧、孤注一掷。
4.从众心理:作弊学生因看见一些作弊者屡屡得手,于是盲从作弊。
5.自卑心理:作弊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自信心。
6.冒险心理:作弊考生认为作弊就像赌博,很少有作弊的学生被监考老师发现,于是铤而走险。
7.逆反心理:学生一入学,学校就把考试纪律告诉了学生,每次考试前,学校都要强调考试纪律,学生也知道处罚作弊者的细则,也有前车之鉴,但是作弊者明知故犯。
8.习惯心理:由于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纯,平时不愿意动脑筋,养成了抄作业,考试作弊的习惯。作弊成为准备考试的一部分,就像准备笔和纸一样,兜里揣着、夹着,心里才会觉得安慰。
9.补偿心理:部分考试作弊者,未被发现、处理,使之尝到了作弊的甜头,从而强化了作弊的心理,并希望再次通过作弊,求得更大、更多的补偿。
三、考试作弊危害考试作弊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一,不利于学生成长。作弊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而且如其得到的成绩被确认,客观上使得其他学生的成绩贬值,这有悖于公平竞争原则;其二,其作弊成绩是一时投机行为,较容易得到,会使其放弃努力的动力;其三,影响学风。作弊会使学生相互影响,交流“经验”,作弊之风绵延,将来走向社会后,因其基础不牢影响工作,也会影响学校声誉;其四,产生学术腐败。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科学探索要求追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弊永远也达不到这个目的。由此可见。考试作弊绝非偶然,危害也是多方面的,控制、杜绝作弊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