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2009-05-21王玉胜
王玉胜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面对变革的物理学习方式,面对极具现代意识的物理新课程,物理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广大物理教师面前。如何使物理教学变得投入少产出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针对我国高中物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许多人都在探寻提高物理教育质量的对策。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注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不失为让物理教学走出低谷的根本之举,也是物理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释放出师生交流的最大能量,营造出课堂学习的最佳效果呢?
一、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思想
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努力,真正让教学的对象——学生“活”起来。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在研究教材思路、教学思路的同时,还要研究学法思路;在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同时,还要对自己施教的对象了如指掌。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为了不教”,正是体现了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先想、多想,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过桥,而教师则起到引路架桥作用的教育思想。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点燃其好奇之火;要及时解开症结,指点迷津;要适时点拨,推动学生思维进程;要有效矫治思维盲点,拨正学生思维歧途。
(一)以实验为基础,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
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变得越发频繁,但实验视频不完全代表文本作品,教学中过多的依赖图片,有时会扼杀学生的操作能力。
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这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把各种实验做好,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也是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加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中来发展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电磁学首先要抓住场和路这两个方面,使学生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切实掌握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注意有关综合题的解法。解答综合题时,首先应搞清不同的运动形式或不同的物理过程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联系渠道有两条:一是力,二是能,从而形成两条解题思路。从力的角度考虑,全面分析受力情况(三种性质的力和电磁场力)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联系起来;从能的角度来考虑,紧紧扣住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和普遍性。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能量的不同形式,就是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就是物质运动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量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就是运动的不可消灭性。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法不是一堆公式,其关键在于操作者的活用。教师教法思路同样有一个求活的问题。要研究不同的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适时地操作。
(一)积极营造教学的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人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二)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穿力学的两条主线——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转换和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这两个定理、两个定律来源于牛顿运动定律,与牛顿三定律一起构成质点动力学的基本规律,是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
围绕这两条主线,要深入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为这两个定理打好基础。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是在牛顿定律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定理与推论,它们提供的表达式与牛顿运动定律等价,可代替牛顿二定律的矢量表达式中的某分量式,而不是什么新的表达式。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也是反映自然现象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们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机械运动的范围。
(三)整合可以利用的各种因素
新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全新的技术,作为教师不能总是“门外汉”,而要有目的、有方法地去引领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拓展课堂的空间,把课堂延伸到网络。例如可以从网上或研究论文、书籍中寻找贴近现实的内容、话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全体同学对观点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将同学们的研究结果设计成网络论坛。借助网络平台,想继续研究的人还可以不断地点击、发贴、相互讨论,以丰富研究的内容,进而不断提高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