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科学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2009-05-21郦旺艳
郦旺艳
在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的孩子基础知识扎实,但普遍缺乏创造力、想象力,外国的孩子则恰好相反。反思中外教育,杨振宁教授也说过,如果把中外教育结合起来,取长补短,那将是最好的。因此我国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上已在努力求“变”。而教师是科学教育的实施者、创造者,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提高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下面是我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一些感悟。
一、变知识中心为科学方法中心
新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通过探究性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传统的科学教学仅仅热衷于灌输现成的结论性知识,缺乏对自然事物、现象的观察和探究,这种教学,虽然能使学生获得许多现成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停留在脑中,而无法灵活运用,当面临各种问题时,他们不仅不能加以解决,甚至不知所措。为此,学生必须参加观察、测量、解释数据、实验或收集资料等活动,从而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一些科学事实,最后概括出结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在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向课外拓展;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工作并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什么。指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索取信息、进行假设和设计实验验证。
二、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幕前”转到“幕后”,做一个“导演”。
(一)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学习氛围
探究性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一过程中教师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心怀平等合作的情感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共同探究,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时教师是“顾问”。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部分组成,即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组成。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个人的知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样,教师从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研究,是“平等的首席”,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不再是唯一的角色。在此过程中当学生有错误或与老师有不同的见解时,老师以鼓励的方式进行指导。
(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探究性教学要利用学生天生的好奇心理,所以在教学中就要创设情境引发这种好奇心,如:可以让学生面临要加以解释的现象和事实;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产生问题情境,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求实际运用现象的问题性作业;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现象和事实;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以结论加以检验;激发学生比较和对照事实、现象、行为和由此引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比已知事实和新事实,并独立作出概括等等。在这多种多样的办法中共同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也就是让他在头脑中能发现问题。例如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我在课前准备了两种不同的电路,两组都使用1节电池、2个灯泡,每一组一个好灯泡、一个坏灯泡,电池被盖住,一组为串联,一组为并联;学生观察不同发光现象,于是学生形成了头脑风暴;“为什么样会出现这种现象,可能原因是哪些?”这其中就形成了问题情境。
(三)引导学习方向
在学生学习前,按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使各种能力与经验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还要指明问题的主要观点及探究方向,以便事先做一个较为完善的计划。
(四)加强指导
全体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像科学家那样探索,但又要适当减少他们探索的难度,使他们通过努力较容易地发现问题、寻找结论、揭示规律。老师巡视各组,及时了解各组学生的实验隋况,了解学生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发现,倾听学生之间的的相互交流。
三、变“读”科学为“做”科学
探究教学不是让学生“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这是获得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的关键。新课程强调体验,学生学习不仅要自己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让学生在“做”中学,只有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亲知,不是闻知;是切身的感受,实质的理解,而不是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例如我在教学《滑动摩擦力》时让学生把手压在桌面上向前推动后说感觉:感到有阻碍手运动的力。那么如何改变这个力呢?引出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自由讨论后总结出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物体的运动速度等因素有关。我让学生组合成四个小组,每一小组分别讨论设计实验,证明滑动摩擦力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讨论中教师点拨,适当运用控制变量法,四个小组分别设计了四种方案:(1)将一摞书分别放在毛巾、玻璃上以一样的速度匀速推进。(2)先将一堆书在书桌上匀速推进,再在书堆上加些书,以相同的速度匀速推进,通过人感受阻力的大小,从而证明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3)将一块砖分别平放、竖放在桌面上,以相同的速度推进,通过人感受阻力,从而证明滑动摩擦力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4)将同一块砖平放在桌面,以两次不同的速度匀逮推进,来感受摩擦力的大小,证明滑动摩擦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四个小组分别按方案实验并派代表上台演示,得出自已的推论。
四、变“独学”为“共学”
首先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思维结果,还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其次组织学生讨论,把他们的思维“外化”,以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给学生以有效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巧抓矛盾,切中要害,促使学生研讨,必要时“挑起矛盾”,拓展学生思维。
最后鼓励学生创新,营造良好的研讨气氛。教师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支持帮助学生自行探索,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只有学生不怕做错、想错、说错,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学习起来才积极主动。只要学生独立想了,自由说了,实际做了,就要加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