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历史插图 提高教学质量
2009-05-21李占金
李占金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未能对当时的历史人物及社会风貌有直观的认识。形不成完整的、有机的印象。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与旧版历史教材相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增加了大量的插图,图文并茂。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对插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插图就是一张张图画,仅供观瞻的层面,未能充分加以利用。这些插图,如果利用得当,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插图,配合教授课本内容,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现实的国内国际情况,加以阐释,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材中的插图归纳总结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插图为“直观式插图”。安排这类插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书中讲到的人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人和事,学生不能亲眼目睹,但人的认识过程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安排这种插图有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比如初一历史《秦的统一》一课中“秦始皇”的插图,图中秦始皇头戴冠冕,身穿蟒袍,腰佩宝剑,目光如炬,手指前方。表现出一副傲视群雄、气吞山河、一统天下的气势,配合书中引用李白的两句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使一个有血有肉、胸怀大志的秦始皇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加深印象、再现历史人物原貌的目的。
第二类插图为“归纳式插图”。以往教材中往往把性质相同的一类问题用表格的形式一一罗列出来。这种方式虽然看起来一目了然,但常常觉得这种形式表达缺乏新意、内容单调,学生学习起来味同嚼蜡,教学效果不理想。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材料无兴趣,即使一目了然,也很难了然于胸。相反把这类问题以漫画的形式插入课本,情形就会截然不同。因为中学生往往对图画比对方块字感兴趣。利用插图归纳,学生往往觉得别有一番洞天。兴趣盎然,中将枯燥的知识烂熟于心。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节,在讲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地、划分势力范围后,书中附了《时局图》,图中在中国的长城以北盘踞着一只北极熊——俄国;在山东匍匐着一条口吐毒信的长蛇——德国;在长江中游盘踞着一只象征英国的恶虎;一面日本的太阳旗在福建和台湾上空飘荡;一只象征法国的青蛙两爪把两广和云南紧紧抓住;一只象征美国的恶鹰正急匆匆地赶来。该图把帝国主义列强比作一群贪得无厌的野兽,它们由南到北把中国富饶的中东部瓜分殆尽,使学生看后不但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地和势力范围的概况一目了然,强化了记忆,而且又使学生对当时中国所处的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的危急形势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第三类插图为“漫画式插图”。这类插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利用插图看清其背后蕴藏的实质性东西,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讲美国参战时附了《美国的中立》一图,该图中美国总统威尔逊西装革履,弯着腰一本正经地对一只嘴中衔着橄榄枝的美国鹰说“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和平鸽呀!”该图虽然只是一幅讽刺性漫画,但结合一战前,美国利用中立国地位与交战双方进行军火贸易,大发战争财,后期为确保其在协约国一方的大量投资不至于打水漂,借口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参加协约国一方的作战,在一战后瓜分世界进行投资。通过插图,学生不但对美国有了实质性认识,而且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针对以上教材中三类插图,进行不同程度的利用,确实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印象、增强记忆力、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效果。以上是本人对历史教材中插图的一些拙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